小红书为何存在认知夹角

题图|视觉中国

一个宣扬美好的社区,被指责炫富;一个倡导真实的平台,被批评“照骗”。当小红书的用户基座日渐庞大,对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影响越发深入,对小红书的“认知夹角”自动浮现。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思想学者,刘擎通过《奇葩说》和得到APP广为人知。他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当代年轻人构建思想大厦的指引,书评和感悟蔓延至小红书。

刘擎曾注册了一个小红书账号,他最大的感触是,相比其他活跃社区,小红书没有唇枪舌剑,没有戾气,更多是陈述语调,像是街坊邻居在交流日常。

矛盾之处在于,小红书过去一年数度被推上舆论审判席,登上热搜。一个宣扬美好的社区,被指责炫富;一个倡导真实的平台,被批评“照骗”。

当小红书的用户基座日渐庞大,对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影响越发深入,对小红书的“认知夹角”自动浮现。

带着疑问,刘擎探访了小红书总部,并与COO柯南进行了对谈。他很好奇,小红书的文化是怎么长出来的,一个社区的生命力到底源自哪里,为什么会被贴上那么多标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探讨,小红书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答案可能是模糊的。或者说,在这家公司成立运行的8年里,小红书的定义在变化。从最初的跨境购物指南、种草社区、生活方式社区,以及到现在,用更易懂的方式来描述的——2亿人的生活经验。

只是一点没变,小红书都给用户一种强心智:有用。用户发布的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

男性用户涌入之后,这个特性更加显现,如何装修、给娃做辅食、找好吃的餐厅。尤其长尾内容,淘黑胶这类小众需求,都能被满足。

但小红书不止于此,它的基因是社区,分享是小红书内容生产的最大的动力。从这个角度讲,小红书是朋友圈的另一种存在。朋友圈是基于现实关系的社交,小红书覆盖的是兴趣爱好的维度。

互联网让每个人得以延伸的基础工具就是搜索与人际交往,这两者小红书兼而有之。而且小红书打穿了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也许在流量层面,小红书无法与抖音、快手等应用抗衡,但从生活方式、消费决策层面,对普通人影响深远。

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这一切都不是小红书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产品自我进化的结果。柯南与刘擎对谈视频《遇见小红书》里所探究的,正是小红书如何实现自我进化。

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

张小龙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产品要营造一个“环境”,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他认为,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zl/111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