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时候就是历史,甚至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又看完一部小说,这回是叶兆言的《刻骨铭心》。因为叶兆言在第16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被授予年度杰出作家奖,所以我找来《刻骨铭心》看。果然,看完之后,我对它的感受也刻骨铭心。那就是他写在另一部小说《一号命令》扉页上的那句话:“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刻骨铭心》是一部群像小说,讲述了一群南京人从辛亥革命到南京解放的曲折人生故事。绍彭、希俨是大学生,绍彭富,希俨穷。后来绍彭成了共产党,希俨成了民国政府官员。秀兰、丽君是与绍彭、希俨对应的女性。秀兰是南京的穷女孩,而丽君则是富家小姐。后来秀兰成了电影明星,风光几度之后又嫁给一直喜欢她的警察王可大。丽君先后嫁给高官、特工,当过国大代表,最终也是落魄终了一生。

除了这4个贯穿全书的主角之外,书中还有一些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比如从军阀到警察头子的冯焕庭,杀人无数却为救女儿死在日本人枪下。左右逢源的剧作家俞鸿,是个道貌岸然却内心卑劣的伪君子。冯焕庭的女儿锦绣从南京大屠杀中虎口脱险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俞鸿的夫人,一个副省级官员的太太。一心嫁到中国,生了一群子女的卡蜜拉,在战乱之中走投无路,只好回到比利时的母亲身边。

叶兆言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叶兆言把这群生动鲜活的人物放在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的南京城里来描述,使《刻骨铭心》不仅曲折好看,而且具备了厚重的历史感。第16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评委会这样评价《刻骨铭心》:“以每个人在乱世仍倾全力而赴之的爱与痛惜,来烛照今日溃决的人心,更显个体在巨变时代里的渺小和无力。”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南京城里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终究都是小人物。他们的青春、热血,得意、失意,爱情、兄弟情,痛苦、悲伤,也终究落在纸页上,化为清泪,令人唏嘘。

在阅读《刻骨铭心》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叶兆言对历史和南京这座城市的精准描绘。我去过南京几回,都是匆匆来往,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它的文化了解不多。读了《刻骨铭心》,似乎对南京的历史和文化有了一种突破性的认知。被称作“六朝古都”的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太平天国以后一直陷于战乱旋涡之中。辛亥革命后定都南京,使这座城市成为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力场,把那个时代各种最为重要的社会事件、资源要素都吸附了进来,革命、建设、娱乐百废待兴,既给小说中各种人物造就了无数人生机会,也为他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南京沦陷,屠杀伊始,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发生了逆转。叶兆言在第六章“鸡鸣落日”中只用了不到50页的篇幅,便将那段南京城最悲惨的历史描述得淋漓尽致。看过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艺作品,但都没有这部《刻骨铭心》这么令人刻骨铭心。

《刻骨铭心》对南京人随遇而安、隐忍屈从的性格基因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对南京的历史文化有了深一层的了解。看完《刻骨铭心》,才知道这是叶兆言“秦淮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面还有《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和《很久以来》两部。接下来,我会找来看看。这样深度讲述地域历史文化的小说正是我喜欢的类型。恰如秦岭之于贾平凹,高密之于莫言,上海之于王安忆,南京就是叶兆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叶兆言获评年度杰出作家

这几年,一直有人在网上撰文,比较南京和杭州的优劣高下。有一段时间,还成为舆论热点。因为相邻,被人拿来比较,顺理成章。比较是全方位的,经济总量,发展潜力,投资环境,等等,但有一个方面的比较却被忽略了,那就是文化建设的比较。南京和杭州都是古都,都是省会,同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难分高下。所不同的是,南京乃至江苏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批优秀作家锲而不舍地创作以南京乃至江苏为背景的小说。叶兆言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苏童、周梅森、毕飞宇、徐则臣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而杭州乃至浙江,在这方面却几乎是空白,除了19年前那部《茶人三部曲》。

作为一个杭州人,一个文学爱好者,心里不免有点落寞。杭州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虽然比不上六朝古都,但历史文化底蕴绝不亚于南京。历史上无数文人写过杭州,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杭州才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正如叶兆言所言,这些文学的历史,道出了历史的真谛,有时候比历史课本更真实。在羡慕南京之余,我只能祈祷,这些文学的历史,不要在今日杭州中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zl/110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