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家庭教育问题
这里都有答案
壹姐说关于教育的焦虑是如此普遍,顶住压力、不被这滚滚洪流裹挟,并不是个容易的选择。思维方式决定行动方向,也决定人生格局,父母们不妨对照文中的六种“穷人思维”整理一下自己的教育目标。正如文末所说,教育这件事急不来,不管是改变父母还是改变孩子,都是如此,没有例外。那么,我们都慢慢来吧。
壹姐: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龙丽华朗读音频
音乐:Haux-SomethingToRemember(PianoScore)
文︱白滔滔
我们的很多家长,在学识上和收入上,已经很富有了;但是,他们在教育上,很可能还是“穷人的思维”。
前几天,我们一直在讨论着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变起来如此之难?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包括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曾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个自我经验之中。然后,就算他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受到了教育未来的趋势,也亲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改革——不仅是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
但是,他们仍然信奉:中国现有的教育就算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我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时代远远脱节了——就像我们的父母一代,对于饥饿和寒冷的记忆一样,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现在早就衣食无忧了,但是,他们永远会担心我们吃得不够多,穿得不够暖——
我们对“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应试的方式”……同样也存在着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
怎么办?我们很是为此头疼,在我们和家长的交流中,在我们读书会的讨论中,在家庭营、独立营的营地里,在我们的写作课堂……我们总会遇到有些家长这样的态度:老师,你们说得很好,也挺对的,但是,我觉得不适合中国,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们很郁闷: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不用和别人去比较;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体美劳都优秀,也能过得好;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经济学的书籍,叫做《贫穷的本质》。本来,这本书是我研发暑期日间营的商业写作的参考书,我自己还没来得及仔细看,朋友好奇就拿过去先看了。看了之后,她很兴奋地对我说:
我找到答案了!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穷人的思维”这种模式。有这种思维的穷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还会一代代穷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这种思维,也会让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学,却没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处。他们拿到了知识上的文凭,却还是教育上的文盲。他们的未来,也不会幸福。
我赶紧把这本书拿过来,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用了15年的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对全世界近9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研究得出的报告。他们用专业的分析,总结出来:
为什们有些人的生活总是困顿的?
这些人,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体力,也有社会的阅历,也没有很明显的恶习。但是,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他们发现,无论这些人是在中国、印度、印尼、肯尼亚、乌干达……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总是在“贫穷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也就是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有了起色,开始好转,但是,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选择,导致他们继续踏入“贫穷”的泥沼,最后深陷在“贫穷的陷阱”之中。
看完了书之后,我们总结出来了六条“穷人的思维”,我们惊奇地发现,有很多和中国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维模式极其类似。所以,我们梳理和总结出来,供大家思考、交流。
太过于实用主义。
研究者曾经在印度农村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供了一堆五颜六色的杂志,让家长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以表现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金钻石首饰,还有各种名车的模型。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
他们对于任何的东西,都要考虑“有没有用”,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有没有用”。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世界上其实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提供了免费的六年义务教育。但是,越是贫穷的地方,家长默许的、孩子主动辍学的情况越是严重。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用来找工作的一门技术。于是,当这个技术不能够用来找工作的话,就不用去学了。
但是,用这种极其实用的思维来看待教育的话,即便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往往也会因为“技术的过时和淘汰”——那几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临着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贫困的局面。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些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业。由于没有继续学习,断层太多,重新学一门新的手艺,为时已晚。这个年龄去从事体力工作也没有了可能。就像那个在高速公路上当了十几年收费员的大姐的哭诉:我什么也干不了了!
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境界,认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给他们多少钱。他们经常用来逗孩子的话语,就是“我现在对你这么好,你以后有钱了,要不要给我买房子呀,要不要给我钱花呀?”
一旦孩子顺着他的话说,就会夸孩子“懂事,孝顺”,否则的话,就会骂孩子“没良心”。
他们对于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产出比。哪个学校就业好,哪个专业赚钱多,这才是他们对教育的最高标准。但是,抱着这样的穷人思维的人,往往是最后在教育上吃亏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越是终身学习的人,把教育当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而把教育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当作垫脚石的人,会越来越贫穷。
不相信简单而美好的东西。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在非洲,因为疟疾肆虐,每年大约有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有一种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10美元一个,可以有效使用五年。但是,就算是免费发放给他们,真正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
痢疾的治疗,早就有了极其简单而廉价的药物,如用开水、糖和盐混合的口服补液。但是,在印度,根据联合国儿基会的资料,在5岁以下的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补液,印度还是每年有万儿童死于痢疾。
原因呢,就是大多数母亲都不相信口服补液可以治病,他们想得到自己认为能够治病的药——抗生素和静脉注射。医务工作者每年都会看到很多儿童因此而死亡,但他们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防止疟疾的专用蚊帐
就像很多印度和中国的农村,医院打抗生素、输液一样。当医生告诉他们,有很多的症状,其实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如果不注射药物,就坚决认为医生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会打更多的针,吃更多的药,买昂贵的保健品,会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愿意相信,很多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问题的途径,其实是简单而美好的。
同样的,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培训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一天学会书法的广告,总是能够吸引他们……
实际上,他们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学位房培训班有效得多得多的教育效果,可是,他们却偏偏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只注重眼前看得见的东西。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虽然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穷人的思维”模式上。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说: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地腐蚀人的耐心。
储蓄太漫长,放弃;教育太漫长,放弃;健康太漫长了,放弃;改变太漫长了,全部都放弃。
我们眼中穷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那些买烟草酒精垃圾食品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他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