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决定着我们生命发育的方方面面,好比一颗带着原始程序编码的种子,但种子要发育成熟还需要阳光、雨露和土壤。那些生命之初的“小事件”可能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
现代医学界普遍认可,从受精卵形成到孩子两岁的天的发育,是未来健康的基石。
从受精卵形成到孩子两岁,大约天,是人体器官大部分成形和其大部分功能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近几十年来公共卫生学、实验胚胎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在宝宝生命初期的环境暴露和营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健康。这个阶段的环境暴露和营养状况,对于基因的正常表达,器官的正常发育都非常的重要的影响。
基因是我们无法为孩子改变的,但是还好,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后天的努力,为宝宝打好健康基础。
让我们来看一看生命之初的天是如何影响未来的。
对于慢性病病因和如何预防慢性病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比如,糖尿病患者人数从年的1.08亿上升至年的4.22亿。慢性病的病因除了不良生活习惯和慢性感染,基因也是一部分可能的原因。但一方面基因也无法完全解释一些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基因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现在已经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发现,患有某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的人,生命初期的成长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在妈妈子宫里的发育是相对缓慢的,有着相对低的出生体重。在幼年时期都保持着瘦小的身材,而随后,迅速地增加体重和肥胖指数。这样的成长轨迹有最大的可能在未来患病。而那些出生体重比较高(前1/3的婴儿),在儿童期降低了肥胖指数的人,患二型糖尿病几率降低了一半。
类似这样的,出生体重和未来健康关系的发现,在很多国家的人群研究中都极大程度地重复着。这类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慢性病发展模型:胚胎期和婴儿期的发育状况和慢性病的产生和发展有关。
除了和心血管系统和代谢系统有关的成年慢性病,和免疫系统有关的过敏性疾病也发现和胚胎期、婴幼儿期的营养有关。妈妈怀孕时吸烟或者暴露在二手烟下,可能导致婴儿呼吸系统功能不正常,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宝宝对致敏物质的敏感程度,从而增加过敏的几率。
另外,有研究提示,怀孕期间缺乏维生素E、锌的摄入,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宝宝出生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几率。而孕期补充益生菌,多吃水果、蔬菜和鱼类(补充鱼油)则有可能降低孩子出生后的敏感程度和皮肤湿疹的发生率。
除了孕期环境和营养的影响,婴儿早期的环境和营养状况也可能影响基因表达,智力发展,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对未来发生慢性病、癌症和感染的易感性。
以过敏性疾病为例来说,婴幼儿早期接触更多的微生物,可能日后发展出过敏性疾病的几率更小。细菌的内毒素,脂多糖(LPS),是细菌外膜的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家庭环境中。不同的细菌内毒素水平会影响免疫球蛋白E(IgE)参与的疾病。在一些农场的研究中发现,细菌内毒素能保护和特异性反应相关的微生物,从而降低花粉过敏和过敏性哮喘。
另一方面,营养状况也影响着人的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组会影响食物的营养吸收,而食物也会影响我们体内的正常菌群,甚至改变菌群的基因。越丰富的食物,以及环境的暴露(接触更多微生物类别)可能能使体内菌群更多样,数量也更多,这有助于建立和维持正常的免疫。
和很多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在发育过程中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些负面的影响可以永久地改变我们身体构造和器官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编程”(programming)。在动物里,对于孕前和孕期小小的饮食改变,就可能引起令人惊奇的后代中终身的生理和代谢的改变。
营养不良和其他在发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能够改变基因表达,同时,还会导致生长缓慢,因此慢性病常常和出生时的低体重有关。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些非常关键的系统或器官成熟的时期。这些关键时期,对于不同的器官而言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数器官组织的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胚胎期。在出生后,只有大脑、肝脏和免疫系统仍然可塑。大多数的人类器官和系统的发展都完成在受精卵形成后的天内(从胚胎到2岁左右)。
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生低体重的孩子未来更容易患慢性病:
第一,他们的主要器官,如肾脏,功能会因为营养不良而会更削弱;
第二,他们的代谢系统和荷尔蒙反馈会有所改变;
第三,他们对于成长中环境的影响会更敏感。
基因是一个生命的程序蓝图,但人类宝宝的发育过程中,总是会受到各种挑战的,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身体每个方面的完美发育。在发育的时候,会有一个资源利用的优先等级。大脑的发育是有最高优先级的,而一些器官,如肾脏和肺,这些在子宫里暂时还用不到的器官的优先级最低。当遇到营养或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时,优先级低的器官会让出资源来保护更加重要的器官。
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对荷兰平民在战争中“助攻”的报复,德军切断了荷兰与外界的食物运输,酿成了荷兰现代史上最悲惨的大饥荒,从年冬天一直持续到年5月荷兰解放。
据估计,有超过2万荷兰人死于这场大饥荒,另有无数人因为食物匮乏营养不良,其中包括许多孕妇。
荷兰的这场大饥荒无疑是一场悲剧,但对科学家研究生命早期营养状况对成年后健康影响来说,却是一个天然的试验机会。
上世纪80年代,那些大饥荒中待在妈妈肚子里的孩子,已经进入了中年。研究发现,相较于饥荒后食物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经历了大饥荒的孕妇所生的子女,成年后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的风险都更高。
另外的研究还发现,那些大饥荒中待在妈妈肚子里的孩子,与他们没有经历过饥荒的同胞手足相比,DNA的甲基化模式发生了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序列没变,但基因的表达变了。而某些异常甲基化模式恰恰与肥胖、能量代谢、脂肪代谢有关。
由此可以看出,基因虽然重要,但并非健康的唯一主导者。在器官和各个生命系统形成的最初阶段,营养和环境支持非常重要。
出生时的体重体现了胎儿的生长发育轨迹,是早期发育的结果,也体现了胎盘是否有提供充足营养来维持这个发育轨迹的能力。迅速地发育轨迹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需求在孕晚期最大,但这个发育轨迹被认为是主要由基因和怀孕初期的环境影响的。
在动物中的实验发现,改变母代怀孕时的饮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轨迹。而人类胚胎对环境的敏感性也随着生殖技术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而逐渐被发现。胎儿的发育速度会随着孕前营养状况的提升而加快,并且在男宝宝中似乎更为明显。男宝宝更容易受到孕前和孕期营养不良和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这有可能帮助解释为什么男性的寿命短于女性。
出生体重和身高反映着宝宝在胚胎期的发育状况,也间接反映着妈妈长期的营养状况。
胚胎期,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拥有健康的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宝宝,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才能按照基因“编程”出一个婴儿来。妈妈对孩子的健康从遗传和营养上有很大影响,包括提供健康的卵子(提供基因),提供胚胎发育的营养,提供一个发育很好的胎盘(大小和表面形状正常,具有正常传输营养功能),生育,哺喂宝宝和幼儿。而爸爸主要就负责贡献基因。
不少研究发现,妈妈的健康和提供的营养能力,以及出生时宝宝的健康,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有着一定关系。
实际上,宝宝并不是完全依赖妈妈孕期的饮食来获得营养或健康的,这是非常冒险的策略啊。胎儿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妈妈的营养储存和孕妈妈身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转化。胎儿的营养来源于孕妈妈的身体构成,而非直接来源于她的饮食,因此胎儿的健康是体现了孕妈妈一直以来的营养状况,而不仅仅是孕期的营养状况。女宝宝出生时她生命中会有的卵子数量和质量就已经基本决定了(她的基因决定的),而这些又反应了女宝宝妈妈的营养状况。
再说远一点,作为孕育宝宝的母亲的,她的营养状况,她的卵子数量和质量,胎盘大小和形状,跟她胎儿时期、幼时的发育都有关系。而母亲的发育,又和外祖母的营养和健康有关系。总之,女性对下一代健康的影响是远远大于男性的。最能直观母亲长期营养状况的,就是她的身高、体重(主要是身高)。有句俗话,“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从实验胚胎学的角度看来,不无道理:妈妈长期的营养状况(会反映在身高上),对后代的营养和健康的影响会比父亲更大。
婴儿的出生体重除了和妈妈的营养状况有关,还和胎盘传输营养的能力有关。胎盘更像是一个胎儿营养输送的感应器,平衡着妈妈的传输营养的能力和胎儿的需求。
胎盘的重量、大小和表面的形状都反应了它传输营养的能力。已经有不少证据表明,胎盘的形状和大小和未来慢性病有关联。根据胎盘的大小和表面形状,并结合妈妈的身高体重,可以对未来慢性病进行一定的预测,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脏病和某些癌症。胎盘的大小,形状反应了胎盘的正常发育过程。这些差异会影响到母亲对胎儿的营养传输。
孕期妈妈营养不足,或者营养过剩(孕妈妈是胖也不行,瘦也不行),或有吸烟喝酒等不利因素,都会对危害到婴儿的健康,并可能和孩子成年后的慢性病相关。
尽管孕妈妈的饮食可能并不直接和宝宝的出生体重有关,但是可以影响胎儿的“编程”,即器官发育和系统的功能发展。比如,不同怀孕阶段的能量限制可能和孩子成年后的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有关。另外,孕妈妈过高或者过低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都可能和后代成年后的高血压有关。
在胚胎、婴儿或蹒跚学步的幼儿的发育过程中,如果经历了营养不良或其他不好的状况,那么,一旦扭转了引起不良的状况,都能迅速“逆袭”。这种迅速追赶的“补偿性”的生长发育在动物中非常常见,农场的农民伯伯都很熟悉。但如果能量分配给迅速的生长,那么用于别的发育活动的能量就相对少了。
在动物中,补偿性生长有很广泛的生理的、代谢系统的代价,包括夭折。补偿性生长的代价会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一些关于寿命和身高的研究队列中发现,在学校里长得高的孩子,往往有着更长的寿命。但是其中一部分高个子却反而有着更短的寿命。在一个英国的队列研究中,其中一部分高个子反而易患慢性病,他们平均比其他人少六年寿命。而仔细分析所有人的成长数据,这部分寿命反而更短的高个子,他们高是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迅速的补偿性发育。
(注:补偿性生长,所谓“补偿”,说的是原本低于正常的孩子,迅速追赶。不包括从出生就一直稳定地发育很好的孩子。)
在经历了营养转型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类似的发现:那些幼年瘦小,后来肥胖的人,会比一直肥胖的人更容易患慢性病,如糖尿病。比如我们的上一辈人,在经历了营养不良的幼年时期后,在成年或中年时,迅速发胖,他们最容易患慢性病。
补偿性生长发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宝宝出生时低体重,或者幼时发育不良,稳定速率地生长更为重要,不要追太快。比方说,尽可能母乳喂养,让体重稳定地增长,避免由低体重变小胖墩。胎儿期和婴儿期好的营养,好的发育,是终身的健康保障。正常的生长发育速度就好啦,要让孩子稳稳当当地成长。
除了营养,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基石。
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并可能由此导致成年后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
宝宝出生后,父母所经历的家庭暴力也会影响到孩子。遭受家庭暴力的家长往往难以与孩子形成爱的依恋,而这很可能对孩子的近、远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不利于其认知发展、影响未来的学业表现。
对一些孕妈妈和新手母亲来说,也许有些压力和创伤难以避免,在自己无法应对的时候,积极寻求帮助非常重要。
生命最初天是宝宝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大脑如何塑造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将决定宝宝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除了营养状况,爱和安全感都与宝宝的大脑发育密不可分。
孕期和婴幼儿期的良好营养有助于宝宝充分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若遭受饥饿、压力或虐待,带来的可能是终身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有可能影响下一代,甚至让社会付出代价。
陪孩子玩耍、唱歌、阅读,与孩子交流,是帮助孩子获得安全和感到被爱的重要方式。与孩子之间建立一个有爱、安全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是通过这种关系,宝宝学习着如何去思考、理解、交流、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融入社会。
事实上,不仅是生命的最初天,近期有研究显示,哪怕在儿童期经历不良事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长远。
比如,近期发表在BrainBehaviorandImmunity的研究就显示,女性若在儿童期经历过虐待或不良照顾,可能会对她们在孕期的机体炎症水平产生影响。而目前已知机体炎症水平与多种健康问题(包括抑郁)有关,且孕期的炎症水平甚至会影响子代的健康状况。
这也再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