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r34基因的图位克隆
Krattinger等()利用精细定位群体进一步缩小了Lr34位点的范围,将其定位在分子标记XSWSNP3/XcsLVA1和XcsLVE17之间,遗传区间大小为0.15cM。随后,他们测通了两侧标记所在kb的中国春基因组DNA,预测到8个基因,综合基因结构完整性、材料表型、等位基因序列和遗传分析等信息,将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基因锁定为唯一候选基因。同时,还对8个独立的感病突变体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每个突变体中的ABC转运基因都发生了变异,而且这些突变体对叶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都表现为感病,并丧失了叶尖坏死特征(图1)。由此推测这个ABC转运基因就是控制多病害抗性和叶尖坏死的Lr34基因。
图1Lr34基因的图位克隆(Krattingeretal.,)
Lr34基因全长bp,由24个外显子和23个内含子组成,编码含有个氨基酸残基的ABC转运蛋白,属于多效耐药性蛋白亚家族,具有2个保守的胞内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2个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在已报道的基因中,拟南芥PEN3/PDR8也是ABC转运蛋白基因,能提供对大麦白粉菌的非寄主抗性。作者进而比较了Lr34基因在抗病小麦品种中国春(Lr34+)和感病小麦品种Renan(Lr34-)之间的序列差异,发现两者在启动子区并没有差异,但在基因内部存在3个差异位点:第1个为SNP,位于第4个内含子;第2个为位于第11个外显子的3-bp缺失(TTC),导致编码蛋白中第位苯丙氨酸残基(F)的缺失;第3个为SNP,位于第12个外显子,导致编码的氨基酸残基由酪氨酸变为组氨酸(YH)。因此,与感病等位基因Lr34sus的编码蛋白相比,Lr34(Lr34res)编码产物仅存在两个位点的差异。RT-PCR分析表明,Lr34基因抗、感小麦中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异,但在发育14天(20°C)的抗病小麦幼苗中表达水平很低,在53天和63天(此时已表现出叶尖坏死症状)的成株旗叶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从而解释了Lr34为何表现为成株抗性。
2.Lr34基因具有禾本科作物多病害抗性
尽管在图位克隆Lr34基因时没有提供转基因证据,但Keller课题组和澳大利亚CSIRO的Lagudah课题组在后来的研究中将该基因转入小麦、大麦、水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Risketal.,;Risketal.,;Krattingeretal.,;Sucheretal.,;Schnippenkoetteretal.,;Bonietal.,),发现该基因能提高这些作物对多种(半)活体寄生真菌病害的抗性,如大麦的叶锈病和白粉病、水稻的稻瘟病、玉米的锈病和大斑病、高粱的锈病和炭疽病等。这些研究表明,Lr34基因不仅能提高小麦对多种真菌病害的抗性,也能提供大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对多种真菌病害的抗性,在这些禾本科农作物的生产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尽管与Lr34基因伴生的叶尖坏死症状只发生在成株期的旗叶上,但对作物产量也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Lr34基因叶尖坏死性状的表达会导致小麦减产5.9%(SinghHuerta-Espino)。转基因研究发现,抗病性提高的各物种转基因材料在成株期也多表现出叶尖坏死症状,甚至有些转基因株系中的Lr34基因表达水平过高,在苗期就开始出现叶尖坏死,严重降低植株长势、分蘖数、小穗数和谷物产量(Risketal.,;Krattingeretal.,)。Rinaldo等()将Lr34基因转入硬粒小麦,发现转基因植株在苗期就对小麦叶锈病、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良好抗性,但是Lr34表达水平较低,并不在苗期出现叶尖坏死。由此推测,叶尖坏死或衰老并不是Lr34抗性的必要条件。这预示着严格控制Lr34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仅能实现苗期抗性,也能消除叶尖坏死。Boni等()将Lr34基因构建到病原诱导型启动子Hv-Ger4c下游,然后转入大麦品种GoldenPromise,获得16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高抗大麦叶锈病和白粉病。随后在温室和类似田间条件下对一个转基因株系进行农艺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的谷物产量与野生型大麦相似,并无显著的不利影响(图2),在育种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图2病原诱导型启动子控制的Lr34转基因大麦(Bonietal.,)
3.Lr34基因的抗性机理
Lr34基因能在多个物种中都发挥抗病功能,说明它涉及保守的抗病分子机理,因此,揭示其抗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抗病基因介导的抗性不同的是,Lr34抗性不涉及过敏反应(HR)和胼胝质沉积,也不涉及防卫蛋白(PR)基因的上调表达(Risketal.,)。在含有抗病等位基因Lr34a的品种中,苗期叶片中只有35%的转录本具有正确的拼接方式,大部分的转录本(65%)由于错误的拼接形成了不正确的剪切体;在成株期Lr34a基因发挥抗病功能的叶片中,也检测到了Lr34a基因转录本的错误拼接。这些错误的剪切体会导致读码框提前终止,产生不完整的抗病蛋白。这些结果暗示着Lr34基因的部分抗性可能与其较大比例的错误剪接体相关(Fangetal.,图3)。
图3Lr34基因的cDNA剪切体(Fangetal.)Krattinger等()利用Lr34转基因水稻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了个与Lr34抗性相关的核心基因,包括个基因上调表达,13个基因下调表达,其中许多基因都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诱导,并与脱落酸(ABA)诱导相关。作者随后着重调查了ABA调控的性状,发现Lr34转基因株系8和19的叶片蒸腾率和气孔导度减少,从而耐旱性显著提高;转基因株系16和19对外源ABA的敏感性提高,在含5μMABA的培养基中其根长减少了50%(图4)。然后又利用放射性3H-AB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处理10分钟后,转基因株系11和19幼苗的ABA积累水平显著高于对照。
图4Lr34转基因植株ABA相关性状(Krattingeretal.,)
Krattinger等()将Lr34res(Lr34a)、Lr34sus(Lr34b)和空载体分别导入突变型酵母菌株YMM12(该菌株的8个ABC转运蛋白基因都存在缺陷)和野生型酵母菌株W。结果表明,LR34res和LR34sus都能够提高两种酵母菌株对放射性3H-ABA的吸收,而ABC转运蛋白抑制剂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可以阻断LR34对3H-ABA的吸收,此外,添加非放射性ABA可竞争性地较少LR34对3H-ABA的吸收(图5)。由此可见,LR34res和LR34sus都能在酵母中吸收ABA,但是,只有LR34res能在植物中改变ABA水平。综上,Lr34基因编码的ABC转运蛋白是作为ABA转运蛋白参与了植物抗病性。另外,对转基因大麦中带HA标签的LR34res和LR34sus进行Western杂交,可以检测到LR34res,但检测不到LR34sus,这表明Lr34res和Lr34sus在植物体内可能还存在转录后调控或翻译后调控的差异。
图5LR34参与ABA转运(Krattingeretal.,)
4.Lr34基因的多样性与起源
目前已经发现Lr34基因在小麦品种中存在Lr34a-Lr34g多个等位变异。中国春中的抗病Lr34等位基因被称为Lr34a,Lr34a是由感病品种Renan中的祖先感病位点Lr34b通过自然变异获得抗病功能,小麦品种Billings中的感病位点为Lr34c。检测和分析更多的种质资源,Lagudahetal.(,)和Caoetal.()发现感病小麦品种Jagger中的Lr34基因在第22个外显子上存在一个G/T点突变,产生了终止密码TGA,导致编码的蛋白提前终止,缺少了C末端个氨基酸(图6)。之后将Jagger中的Lr34等位基因命名为Lr34d,将另一个小麦品种中的抗病等位基因命名为Lr34e。最近,Fang等()发现美国小麦品种Duster(PI)的7D染色体上存在包含有Lr34在内的3个基因区段重复,形成两个紧密连锁的Lr34拷贝,其中一个是抗病的Lr34a,另一个是感病的Lr34b(图6),但目前发生重复的原因还未知。
图6Lr34基因在小麦品种中的序列变异(Fangetal.)Krattinger等()以中国春及缺体-四体为材料,利用Lr34基因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到Lr34基因的三个直系同源基因Lr34-A、Lr34-B和Lr34-D(Lr34),分别位于7A、4A(4A和7B染色体存在易位)和7D染色体(图7)。
图7Lr34直系同源基因在中国春缺体-四体中的Southern结果(Krattingeretal.,)
对Lr34-A、Lr34-B和Lr34-D(Lr34)三个直系同源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Lr34与Lr34-B编码蛋白具有97%的序列一致性,而Lr34-A的基因结构遭到多个转座子的插入破坏,为假基因(图8)。图8Lr34直系同源基因在不同亚基因组中的基因结构(Krattingeretal.,)
Krattinger等()检测了远东、南美、北美和欧洲的小麦种质,发现Lr34基因在这些地区的小麦资源中均有分布。年又检测了77份小麦地方品种,包括66个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发现50%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都含有Lr34基因(Krattingeretal.,)(表1)。
表1Lr34基因在各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Krattingeretal.,)
Dakouri等()采用分子标记分析了六大洲42个国家的份小麦种质和份节节麦,将Lr34基因分为5个单倍型,即H1~H5,其中H1为抗病基因Lr34单倍型,H2为节节麦的单倍型,进而探讨了各单倍型的地理分布和起源(图9)。结果显示,单倍型H1高频分布于亚洲小麦种质,而单倍型H2主要分布在欧洲小麦种质中。由此推测,功能获得性突变的单倍型H1起源于亚洲。由于中国小麦地方品种中普遍携带Lr34基因,因此,持久多抗基因Lr34/Yr18/Sr57/Pm38/Sb1/Ltn1起源于中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与物种进化一致的是,在小麦祖先种节节麦中只发现了感病单倍型H2。图9Lr34基因单倍型分析(Dakourietal.,)
Krattinger等()研究了Lr34同源基因在禾本科植物中的分布,结果表明Lr34同源基因出现在水稻、高粱等基因组中,但在大麦、玉米和短柄草中都没有发现同源基因(图10)。进而详细分析了32份水稻、97份高粱和份节节麦的Lr34同源基因序列,都没有发现抗病单倍型的特有变异。该结果表明,Lr34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发生在小麦物种形成之后,不同小麦品种携带的Lr34基因有着共同起源(Krattingeretal.,)。
图10Lr34同源基因的物种分布(Krattingeretal.,)
5.Lr34/Yr18/Sr57/Pm38/Sb1/Ltn1基因的育种应用
在Lr34基因被克隆后,STS标记csLV34被认为是比较可靠追踪Lr34基因的功能标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杨文雄等()曾利用STS标记csLV34对份农家种中的Lr34/Yr18/Sr57/Pm38/Sb1/Ltn1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份可能含有Lr34/Yr18基因,占比高达85.1%。相反,在建国以来育成的个现代小麦品种中,仅有6.1%的育成品种可能含有该基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曾庆东等()对我国份生产小麦品种或高代系和30份小麦核心种质进行了条锈病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及Lr34/Yr18/Sr57/Pm38/Sb1/Ltn1基因的分子检测,发现该基因在成株期对我国所有条锈病菌小种都表现中度抗病,在生产品种和高代品系中存在的比例很低,仅有2.02%,但在核心种质中的比例却较高,可达13.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玮等()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份品种资源材料,发现有23份携带Lr34,另有3份为Jagger类型的提前终止变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志伟等()对42个云南育成的小麦品种和高代系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发现云麦39、云麦69、云麦72和云麦74四个品种含有Lr34/Yr18,占9.52%。这表明Lr34/Yr18/Sr57/Pm38/Sb1/Ltn1这一持久多抗基因在我国小麦地方品种中广泛存在,曾经在小麦的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防病抗病作用。但由于携带该基因的品种资源在苗期表现出高感条锈和叶锈病,在成株期通常只表现出中度的抗性,单独利用时抗性表现不及一些主效的垂直抗病基因,在育种实践中单纯根据叶片干尖的表型选择可靠性比较差,不特别注重的情况下往往会逐步丢失。因此,急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加强Lr34/Yr18/Sr57/Pm38/Sb1/Ltn1这一持久多抗优异基因在我国现代小麦育种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sLV34这一标记在部分小麦品种遗传背景中不具有特异性,尤其是一些中国小麦地方品种虽然含有csLV34扩增的特异DNA片段,但并不具有抗病性,可能还存在更复杂的遗传变异。Lagudah等()又设计了外5个位点特异的位点组合成cssfr1-cssfr5功能标记,鉴定出了一些新的Lr34等位变异,重新确任了部分品种中并不携带Lr34基因。随着对Lr34基因自然变异了解的不断深入,精准特异的功能标记可以更加可靠地在育种材料中追踪Lr34基因,使之能更好地与其它主效抗锈病基因聚合和累加,创制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参考文献
李玮,宋国琦,李吉虎,李玉莲,张淑娟,张荣志,高洁,谷田田,李根英()小麦四个多效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麦类作物学报40(4):-
王志伟,王志龙,乔祥梅杨金华,程加省,程耿,于亚雄()云南小麦品种(系)锈病和赤霉病抗性功能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作物杂志(1):-
杨文雄,杨芳萍,梁丹()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作物学报34:-
曾庆东,吴建辉,王琪琳,韩德俊,康振生()持久抗病基因Yr18在中国小麦抗条锈育种中的应用.麦类作物学报32(1):13-17
BoniR,ChauhanH,HenselG,RoulinA,SucherJ,KumlehnJ,BrunnerS,KrattingerSG,KellerB()Pathogen-inducibleTa-Lr34resexpressioninheterologousbarleyconfersdiseaseresistancewithoutnegativepleiotropiceffects.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16:-.
BossoliniE,KrattingerSG,KellerB()DevelopmentofsimplesequencerepeatmarkersspecificfortheLr34resistanceregionofwheatusingsequenceinformationfromriceandAegilopstauschii.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
CaoS,CarverBF,ZhuX,FangT,ChenY,HungerRM,YanL()A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thataccountsforallelicvariationintheLr34geneandleafrustreactioninhardwinterwheat.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
DakouriA,McCallumBD,CloutierS()HaplotypediversityandevolutionaryhistoryoftheLr34locusofwheat.MolecularBreeding.33:-.
DyckPL()Geneticsofleafrustreactioninthreeintroduction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