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困扰了人类很多年的问题。谁不想解决这个困扰人类千年的问题呢?浩瀚的宇宙亿万年的历史,人类的存在如灰尘般渺小,而基因科学就是人类在无边黑暗中摸索的一丝微光。郑强和陈钢创立的微基因就是这样的一丝微光。微,但是坚定。
前一阵,韩国的职业电竞手doinb在微博发布了自己基因测试分析中关于祖源部分的截图,上面显示他有54%的中华民族基因,而韩国基因只占3%。
电竞粉丝们给这个中文流利经常叫着要“移民中国”的偶像留言说:“你不需要去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了,你就是中国的。”微基因的郑强和陈钢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解读人类自身的基因秘密。DNA检测已经不再只与破案、亲子鉴定等一般人不会接触到的项目挂钩,只要提供合格的唾液标本,微基因便会揭开你自己身体中的秘密。
陈钢
——
离职的副总裁
微基因不是郑强的第一次创业。在遇到陈钢之前,他主要做关于运营方面开源社区项目。年博士毕业的陈钢进入华大基因,主要负责互联网和云计算,华大基因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
年,陈钢开始在华大负责建设一个基因方面的社区。因为需要开发和运营方面的支持,他通过互联网找到了郑强的团队,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一年多的工作中,他们发现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基因爱好者”,他们痴迷于给自己做检测,希望能窥探到身体中隐藏的信息。
当时,国外的相关公司已经蓬勃兴起,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做自己的基因检测并且把自己检测后的原始数据发布在这个社区中。通过交流,陈钢发现这些用户的需求并没有被很好地“满足”,而且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大部分检测很贵,数据量却很小。博士研究方向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陈钢开始尝试利用这些数据帮这些爱好者做一些中文的数据分析和解读的事情。
直到年,郑强和陈钢终于觉得时机成熟,开始运作微基因。当时陈钢在华大科技做云计算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已经升为副总裁,郑强的互联网背景加上陈钢的学术积淀在他们自己看来,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我们在社区里看到了需求,最初只是感兴趣,想把这些人聚在一块,微基因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陈钢说,“不是说我想要创业,然后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其实我当时如果继续待在华大基因不走,因为他们刚刚IPO成功,现在的回报应该也是挺不错的。”
郑强
乐观的未来
随着项目的深入,他们发现国内的基因数据不是很多,并不能支持社区充分运作。“绝大部分想知道自己基因组信息的人没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所以我们得去做一份检测的产品,而不能只做数据分析了。”
几乎没有什么寻找投资的过程,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和基因产业的前途,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基因库的重视,生物行业的投资人非常明白这个项目的投资价值。
陈钢和郑强不需更多的解释,几乎是“马上”就得到了天使轮的投资。年,微基因又得到前海雨后、丰季和信这两个生物行业投资公司几千万的A轮融资。
在生物行业的创业,耗材方面是很大的投入,比如全世界只有2家公司可以提供合格的定制芯片产品。而采集DNA设备生产线几乎全在新加坡。郑强说:“基本上我们天使轮的钱拿到手,转个账就没了。”除了定制芯片的高投入,采集DNA的耗材本身
也非常昂贵。郑强说:“我们现在对外出售的产品其实是几乎没有毛利的。”尽管DNA数据的采集是一件有很大前景的事情,但是作为商业公司基因数据能不能变现还是未知。
投资人和基因爱好者对此都有疑问,陈钢回答说:“如果所有的结果都是朝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我们可以用基因组数据去做一些医药的研发,去做一些保险的设计,我相信基因数据的未来。”
郑强也说现在公司还是亏损的状况,因为“人力市场的投放还是占了成本的绝大部分”。“在中国,整个中端人群对于基因组这个事情本身的理解还是偏弱。”但是他也很乐观,“企业是需要获取利润的,收支平衡是跟进的事情。”
\\
口水中的秘密
在普通用户看来,检测基因就是“吐几口口水”的事。其实,当微基因寄出生物采集器的时候,已经开始了相关的追踪工作。
“我们有比较完整的追踪系统,如果出现因为一些非人为的事故,都会第一时间跟用户去沟通,然后去给他们做补发,做二次采集。”
收到用户寄来的“口水”后,会有专业人员在实验室通过仪器把DNA脱离出来。然后这个数据进入计算机,利用专门为黄种人定制的芯片开始计算数据。大概4到6周后,测试者会收到自己的DNA分析报告。理论上,一切数据都是自动生成没有人工干预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基因会因为年龄、环境等变化带来一些突变,但是“绝大部分的突变都不会稳定地传给下一代细胞”。陈钢也说,因为人类的DNA有31亿个位点,大部分检测手段是察觉不到微小的突变差异的,但癌症是其中例外:“恶性肿瘤或者是癌组织里面的基因,跟通常意义上的正常基因组有巨大的差异。”
越早测序基因,就可以尽早针对基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在这个“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时代,很多家长会想给自己的孩子测试DNA看孩子的潜力。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基因检测是越早做越好。
但陈钢又不建议家长给特别小的孩子做基因检测,因为“小孩在中国家庭里面的地位实在太崇高了”,如果家长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背景很容易过度解读测试结果。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最起码我希望中国人的每个人在出生,甚至出生前就有自己的基因组数据。从伦理或者从消费角度来说,我们又不太推荐特别小的小孩去做。”
\\
不一样的办公室
从初创时候的8人到现在的26人,微基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学历公司,有海归、硕士、博士,还有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
在生物行业,陈钢很确定地说微基因的待遇属于“较高”的级别。面对未来的发展,郑强有更多的需求和考虑:“有太多的事值得去做了,不管是产品层面、市场层面,还是科学研究的层面。只是说现在能够找到多少合适的人,然后根据这些事情去安排工作。”
而不同于想象中的互联网企业的加班风格,从工作时间上来说微基因“比深圳的任何公司轻松一点儿”。平均每天只有7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几乎没有加班。对此,陈钢也是自豪:“我们也比较幸运,不管从早期的实验还是数据分析的一些大方向,我们基本上没有犯过错误,浪费时间比较少。”
现在微基因有两个办公地点,一个是在福田的公司,设计得像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另一个是平米的生物实验室,专门用来做DNA分离等生物方面的工作。
因为公司专业的特殊性,公司的员工也会有一些“奇怪”的爱好:“比如说我们会从自己身上收集很多样品,不管是唾液、血液还是尿液,然后去做很多奇奇怪怪的检测。”这些奇怪的事连家人也不放过,“因为基因数据组都是有家族特点的,所以经常会把家人也拽来一起测。”
不只是商业年年底的一个统计显示,全球已经测出来的基因组程序大概有90%是白人的,大概7%到8%是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亚人,剩下的全球其他数据只占2%到3%。中国也在建设自身的基因库,中科院很早就设立了基因组所,国家也发起了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这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计划到年完成第一批大概75万的基因数据检测。而作为商业公司的微基因,也计划出了自己的基因库计划在年积累达到类似数量级的基因组数据。
“如果没有这样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精准医疗的说法就是空中楼阁。而基因检测算法需要大量基因数据支持,中国人基因的检测方向和算法也与世界中比较先进的白种人基因库不同。
单说药物开发,如果直接套用,并不是一个明智有效的做法。“因为有可能这个位点的突变比例在中国人的比例很低。”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中国人基因数据组,这些研究和应用就无从谈起。
微基因现在需要的正是积累足够多的样本与用户,有了这些数据后才能去做一些基础的科学研究或者开放平台,实际上,在基因检测技术上,中美之间没有明显的“代际差距”,属于并驾齐驱。
“双方在不同的细节点上有着各自的优势。”陈钢说。虽然目前微基因的基因数据不足够多,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乐观,“我们相信这么做下去,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源,时间是可以被追赶的。”郑强说。
编辑/王宇撰文/阿不思
摄影/黄俊源
邀视觉服装、发型/陈艺谊
邀视觉-life长按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