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基因,变成火星人

“我们老想着怎么把火星环境改造成类似地球的样子,我们为什么不修改生命……包括人类基因……这样就能更好地适应火星了。”——一个科学家对人类定居火星的建议。

我们为了探测火星,设计了各种工具和建筑来适应火星环境。换个角度想,我们能不能重新改造自己来适合火星呢?对于我们怎么在新世界定居的问题,科学家就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观点:改变人类基因,让人类变成另类的“火星人”。

其实人类就是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百万年前东非的郁郁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后,导致生活在那里的猿猴基因突变,逐渐过渡到现代智人。后来,东非草原愈发干旱,智人从炎热的东非一隅扩散到全世界,他们的基因在不同的地区分别发生不同的突变,进化出各有特色的人种和文化。

既然人类是通过基因突变来适应地球环境的,那么要想适应火星环境,不就需要更大的基因突变吗?

培养火星动植物

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已经有能力对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修改了,还可以在生物体内加入新的基因,甚至建构一个全新的基因体。这样,人类在火星上就不必仅仅依靠自然选择来缓慢进化了,而是通过修改基因来快速适应火星环境。

当然,我们可以先在植物上试验,积累经验,改进技术。不久前,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林业科学家就通过修改树的基因,成功控制了树木生长高度。科学家给树木加入了一种从拟南芥属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基因,这是一种可以抑制调节植物生长速度的基因。树木被加入这种基因后,细胞不能充分伸展,就长不高了。

有了基因改造技术,我们就能把地球上的植物种子带到火星上去,重新进行适应火星环境的基因改造,然后,火星树木、火星稻米、火星蔬菜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生长起来。当然,这些成长起来的火星植物必须还要经受火星环境的考验,然后一部分植物枯萎、死去,但仍有一部分顽强生存下来,它们为了适应环境,自身仍在进行着基因突变,并参与了对火星环境的改造。

植物适应了火星环境,同时又改造了火星环境,一种新的火星生态系统建立起来了。接下来,火星上的人类可以利用基因技术改造出火星牛、羊、马等一系列火星动物了。假以时日,火星就不再是颗死寂的星球,而充满了生机。

这样改造环境的实验,在地球上早有成功案例了。年前,进化论之父查尔斯·达尔文航行到南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时,发现这个岛屿植被稀少、荒凉贫瘠,他决定从大陆运送一些树木到这个岛上,以改变岛上的生态环境。20年后,大部分树种都无法适应环境而死掉了,但仍有桉树、诺福克岛松、竹子以及香蕉树在岛上存活了下来。如今,这个小岛已经郁郁葱葱,长满了植物。

生态学家说,如果只靠自然进化,阿森松岛的生态要达到这种规模将需要上百万年。达尔文的这个试验给未来的火星探险者以启发:只要人类对原初环境稍加干预,后面的事就不用人类细心照料了,大自然本身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式。

改造我们自己

最后,要轮到人类对自己进行基因改造了,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人类可以全方位的改造自身,以适应火星上缺氧、低重力等恶劣环境。甚至将来火星上可能会出现吸收二氧化碳的“厌氧人类”,成为与我们地球人完全不同的火星人。那时,不仅是人类改造了火星,而且火星也同样重塑了人类。

其实,35亿年前,我们最早的祖先就是厌氧菌。此后,在这些厌氧菌中间,出现了像现在的蓝细菌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它的光合作用和植物一样,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氧气。蓝细菌增加的结果,使得20亿年前地球上的氧逐渐多了起来,不仅是海水中的氧,大气中的氧也开始增加。

对于厌氧菌来说,氧是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地球上最早的大规模公害。我们的祖先厌氧菌正面临着首次出现的重大危机,很多生物因此而死亡了。幸运的是,生物最终还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厌氧进化到喜氧。现在,我们已经变得完全依赖于氧,没有氧根本就不能生活了。

那么,当人类踏上缺氧的火星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在整个火星上制造氧气,而是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使人类适应无氧的火星环境。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进化成一个独立的物种,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那么,利用基因技术把地球人变成火星人需要多久呢?科学家信心满满的认为,只要一代人就够了。基因技术可以直接导致人体的突变,不用像自然选择那样需要漫长的等待。

一旦人类在火星上站稳脚跟,就会形成火星特有的文化,由于火星自然环境的严酷,他们必须团结一致在火星上拼搏,因此这有利于克服地球人自私的基因特性,创建一个以“爱与合作”为核心价值的火星文明社会,甚至这个社会有可能由女性来主导,因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爱与包容,也比男性更坚韧,由女性主导的文明社会将是一个与地球文明迥然不同的社会。

漫游星际的“宇宙人”

火星当然不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地,人类既然迈出了离开地球的第一步,就会在太空中不断迁徙。历史上,人类定居的日子与漂泊的岁月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很有可能,部分人类后裔将再次漂泊,但这次他们的漂泊之地不再是拥挤的地球,而将是浩瀚的宇宙。

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距离极其漫长,即使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也有多万千米,以目前宇宙飞船的速度,需要9个多月的旅行才能抵达火星,更不要说遥远的恒星了。为此,人类不仅要改进宇宙飞船,使飞行速度更快,还要寻找更便捷的旅行途径,比如寻找虫洞,让飞船穿越时空前进。不过这样的技术目前纯属幻想。

科学家还考虑建造超大型的宇宙飞船,旅途中的人类就在飞船里学习、生活、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繁衍下一代,形成一个独特的飞船社会。无论飞船有多大,毕竟还是个很有限的空间,没有什么活动场所,因此飞船社会的人恐怕要尽量冬眠,只要保持人体最低能量就可以了。

人类扩散到宇宙中去的时候,所遭遇的环境远比火星更加复杂,为了适应更加变化无常的环境,人类需要借助更强大的基因改造技术,制造出体格超壮、智力倍增的新型太空基因人,这类人可能还具备一些特殊的超能力,比如有超强的夜视能力、皮肤有抗宇宙辐射的功能等等。

此外,人类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与机器的结合,以抵御来自太空的各种不可测风险,比如:智能假肢、人造心脏、人造耳蜗、人造视网膜等等,随着科技的进一步人性化,所有成为人体一部分的装置将越来越精密,越来越与人体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人机合一”,分不清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最后,创造一个高智能的人造大脑也不是天方夜谭。

通过基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双重改造,进化后的“宇宙人”将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星际旅行,成为真正以宇宙为家的漂泊者。

走向宇宙,发展文明多样性

人类曾经只是一个单一种族,我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母。当人类走出非洲后,在世界各地进化出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展现了进化的多样性。生物学家认为,相同物种应该相互分开发展才能在进化中显示出多样性,才会显示其特点和优点。因此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类在过去10万年中进化成这个星球上最成功的生物。

然而,最近几百年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西方文化产品几乎占领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消亡,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全世界通用着种语言,可是仅仅过了30多年就减少了多种。众所周知,在民族语言丢失的同时,以这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也必然随之丧失。

经过10万年的分化,人类正在重新进入单一型社会,从生理外表到文化内涵将全部被一个种族同化,肤色由现在的黄、白、黑多种颜色逐渐混合成一种单一颜色,体内基因出现缺陷,社会文化多样性彻底消失。对于缺少基因多样性的单一型人类,基因自我修复的能力会变弱,从而很难应对环境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全球性传染病大流行和地球环境的剧变都有可能让脆弱的单一型社会整体崩溃。

当人类离开地球重新分化时,又将发展出新的不同种族,人类将在宇宙中重新展现基因多样性,创造多种不同形式的新型宇宙文明。比如,火星文明就与地球文明大不相同,太阳系之外发展出来的文明肯定又与太阳系内文明不同……在宇宙背景下,人类必将发展出更加光彩夺目的文明形态。只是到那时,仍然留守在地球的人们,由于不思进取(勇敢冒险的人都到宇宙中闯荡去了),恐怕会变成宇宙中最原始的社会了。

大科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wh/90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