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之源基因传揭开基因检测的美好面纱

《众生之源:基因传》

作者:[美]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马向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Mukherjee),印度裔美国医生,具体履历就不在这儿介绍了,不然把维基百科贴过来那多没意思。他在年出版的《众生之源:基因传》以及年出版的《众病之王:癌症传》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两本书,没有之一。相较《众病之王:癌症传》带给我的沉重感,我更喜欢这本。Sid用悬疑小说的手法步步推进,将我带入基因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在探讨历史、科学的过程中,将道德、伦理之剑直插读者的心门,剑剑痛心。

在此,我想梳理书中关于“基因检测”的内容,近年来这个话题太热门又颇具神秘感。各个基因检测公司用略带夸张的口吻,在人们心里种下恐慌的种子。通过这篇读书笔记希望能让你了解:

人类基因组检测能否预测我们的命运?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干预?

全篇无图,内容较长。尽可能做到只还原书中观点,若在理解过程中有任何错误,还望各位指正。

人类基因组检测能否预测我们的命运?

“我的真实简历就在细胞里。”——电影《千钧一发》

的确,这是可能的。作者在书中预计到年,基因突变的排列组合将被用于预测人类表型(即遗传特征,如身高、发色等)、疾病与命运的变化。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业机构推出“科学算命”的基因组测序产品,计算机通过算法就可以决定心脏病、哮喘或性取向发展的概率,并且还将针对每个基因组的命运指定相对危险度的水平。但是,目前为止,这些结果只是“某种可能性”。

1.测得突变也未必会得病。

大多数基因将通过与环境、行为等触发器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决定个体的形态、功能以及对于未来的影响。作者指出大部分此类交互作用都无章可循:由于它们可能只是某种偶然的结果,因此无法准确进行预测或者建模。例如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携带一对ApoE4基因突变的人,没有触发器启动连锁反应,也不一定会得病。即是是较高外显率(即携带某种突变基因出现疾病的概率较高)的BRCA1突变携带者,最后发生乳腺癌也需要受到多重触发器的影响。例如,X射线或DNA损伤剂(例如香烟烟雾)都会导致BRCA1基因突变率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突变累积属于随机发生,因此概率也是一种触发器。

2.疾病发展和诊断有不确定性。

研究显示,BRCA1突变基因携带者一生中乳腺癌的发病率高达70-80%(但不是%)。但是基因检测并不能告诉她得病的时间,也不清楚她到底会罹患哪种类型的乳腺癌。携带这种突变的女性在30岁时可能患上恶性程度很高的乳腺癌,并且一经发现即失去了手术机会,同时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明显。此外,她也可能在50岁患上对于药物治疗敏感的乳腺癌,或者在75岁时患上发展缓慢的惰性乳腺癌。或者,她也可能根本不得乳腺癌。虽然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多少都会受到影响,但是这其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作者的看法是“对于某些女性来说,基因诊断只会浪费她们的时间与精力;似乎她们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等待癌症到来或是想象逃离苦海,但是她们很有可能根本不会患上这种让人心生恐惧的疾病。”

3.适合进行基因检测的疾病类型

目前对于临床诊断而言,只有高外显率的单基因病(例如泰伊-萨克斯二氏病、囊性纤维化或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或是整条染色体都发生改变的疾病(例如唐氏综合征)才适合。对于那些商业基因检测报告上显示“高风险”的那些疾病,可以进行预防,但是暂时无需恐慌。我认为,无论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总是百利而无一害,需要提防的其实是那些嵌在基因检测报告里的小广告,那些才是骗人的毒瘤。

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干预?

“在新时代的基因组学里,不太可能有免费的午餐”

对于基因诊断与干预的原则,作者总结得非常清晰:

“时至今日,我们还在使用三项约定俗成的原则来指导基因诊断与干预领域的发展。

第一项,大部分诊断试验都被限制制于对疾病有单独决定因素的基因突变,例如某些高外显率的突变导致发病的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例如唐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与泰伊-萨克斯二氏病)。

第二项,这些突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极度痛苦或无法相容。

第三项,只有在达成社会与医学共识后才能进行合理干预(决定终止唐氏综合征胎儿妊娠或是通过手术来干预携带BRCAI1基基因突变的女性),而且所有干预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完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上述所指的“干预”是怎样进行的呢?这三项原则如何实践的呢?

1.伦理的抉择

这些高外显率疾病危害性大且无法治愈,目前产前诊断与终止妊娠仍是针对这些罕见病最有效的方法,如我们熟知的唐氏综合征筛查,一旦孕妇查出属于高风险,可以选择终止妊娠。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最严峻的伦理窘境。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关于一个女孩“埃里卡”的故事,埃里卡从1岁起就表现出严重的肌肉运动障碍,始终无法确诊病因。在年她作为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接受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她的基因组存在2个突变,使得她的神经细胞信号传递能力和协调肌肉运动能力受到双重损伤,导致肌肉不断萎缩且持续震颤,这些震颤让她没有一个夜晚能睡整觉。即便得到确诊,还是无法阻挡埃里卡日趋萎缩的肌肉。如果允许父母对孩子的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并且建议他们在发现这些具有灾难性的基因突变(如能导致唐氏和埃里卡所患之神经肌肉运动障碍的突变)之后终止妊娠,也就意味着“埃里卡”——这个身着蕾丝白裙、肩膀上披着一条围巾的女孩;这个谦逊、体贴、冷静又有幽默感的女孩——将不复存在。

“如果说漠视埃里卡的痛苦反映了缺乏同情,那么拒绝伸出援手就折射出人性冷漠。”

2.遗传“不可分割”性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将逐渐丧失正常的认知功能,并且会出现严重的社会与心理障碍,从而令他们在生活中饱受痛苦的折磨。但不能否认的是,某些患者的确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例如,躁狂抑郁症患者在思维奔逸时可以迸发出非凡的创造力,在某些时候,这种强烈的创造冲动只会在躁狂症发作期间才会出现。再比如,高功能自闭症患儿或许与当前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可能会在其他环境里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力量,例如,复杂的数学计算能力或者区分细微颜色层次的能力。

在一部探究精神障碍与艺术创造内在联系的权威著作《疯狂天才》中,作者KayRedfieldJamison整理出在文化与艺术领域中”或多或少有些精神异常“的”名人录“,包括拜伦、凡·高、贝多芬、牛顿…….

因为“导致”躁郁症和“产生”创造力共享同一组基因,如果基因分型鉴定出某个孩子未来具有发生精神障碍或躁郁症的风险,那么如果我们扼杀了这些突变基因,就可能创造出一个“没有大师”的未来。

“如果无法区分精神病与创作冲动的表型(外在表现),那么也无法区分精神病与创作冲动的基因型(内在因素)。”

我想说......

医学的发展不应是单单为了追求数字改变。死亡率降低多少,发病率降低多少,的确是医学史上伟大的突破。而个体作为“人”有尊严的活着,就不值得去







































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wh/326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