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艺文化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之二茶艺文化基因的结构(茶艺文化的思维基因--和思维)。1.茶艺文化的思维基因--和思维日本茶道以“和、静、清、寂”为其精神;韩国茶礼则以“和、静、俭、真”为其要义,所重已有不同;中国可谓百花齐放,谓“廉、美、和、敬”者,倡“和、静、怡、真”者,主“和、俭、静、洁”等等,不一而足。大体都是倡导者“顺其地、其时情况”而提出,都在秉承“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精神而各有所重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不同倡导“和”是其共性外,难以统一,其实也无须统一;这就是由茶艺文化的“和思维基因”在起到决定作用的使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和思维不是一种真正学科层面上的思维形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按人的思维类型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式、形象(直感)思维形式及灵感(顿悟)思维形式。”前一种思维形式研究的比较有点门道,后两种思维形式还有待深入探究。他还认为:“这在认识的从知觉起的六个阶段(指知觉、表象、加工、概念、判断和推理)中,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这几种思维,有时用一种,有时用两种,有时三种都得交替使用。”“和思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综合运用形象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的,以达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精神为要旨的系统思维,把握思维客体及其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谋划以及实现行动价值。简而言之,所谓和思维,就是一种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精神为要旨,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形式,以顿悟思维为必要提升思维形式,以逻辑思维为重要修复思维形式的综合思维。这种思维既具有形象思维“形象与整体”性的特质,又具有顿悟思维“聚焦与突发”性,有时还会兼顾逻辑思维“抽象与概括”性。“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就是茶艺发展茶和天下的人类贡献。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在中国关于茶艺的学术之争由来已久,而茶艺的门户之见更为甚至。众所周知,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无可厚非;但是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的令人不齿行径。茶艺的门户之见不仅不利于茶艺发展,更是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这是将茶艺文化基因之“和思维”基因的“转基因”变态化。“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和”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有别于“同”。正如习主席所说“和而不同是文明哲理的一种切入方式,是人类文化的多样以及世界文明的多彩的一种展现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