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D1A(AT丰富结合域1A)基因又名BAFa,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的核心亚基,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参与了DNA复制、转录、修复等过程,并和组蛋白共价修饰复合物等进行染色质重塑,与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有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ARID1A基因功能与MSH2蛋白相关,可促进错配修复(MMR)蛋白的相关功能。当ARID1A发生失活变异时,可导致MMR功能被削弱,具有致癌作用。小鼠实验结果表明,ARID1A失活突变可导致肿瘤突变负荷(tumormutationalburden,TMB)升高,促进CD8-T细胞浸润肿瘤和PD-L1表达,提示失活突变所导致的免疫微环境变化更利于免疫治疗。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均提示,ARID1A基因与肿瘤细胞免疫标志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暂未见中国泛癌人群中该基因变异情况分析。
在本次ASCO会议上,福建医院杨栋勇教授团队与思路迪医学市场团队合作,以poster形式发布了ARID1A基因与免疫治疗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的泛实体瘤分析结果:”Apan-canceranalysisofARID1Aasapotentialbiomarkerforimmunecheckpointtherapy.”(Abstract#,PosterSession,-05-29,8:00AM-11:00AM)。
研究分别对MSK-IMPACT的例泛癌种人群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数据以及例中国泛癌种人群NGS测序数据,分析ARID1A基因与TMB以及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MSKCC临床队列和中国临床队列中ARDI1A基因突变频率较为一致,分别为8.62%和8.47%。在MSKCC队列中,ARID1A突变频率最高的癌种是子宫内膜癌(31.64%,69/),其次是膀胱癌(26.95%,/),肝胆肿瘤(17.18%,61/)。
在中国人群队列中,ARID1A突变频率最高的癌种同样也是子宫内膜癌,且突变频率比欧美人群更高(UCEC,39.29%,88/),其次是胃癌(STAD,17.80%,/)和膀胱尿路上皮癌(BLCA,17.18%,83/);与欧美人群对比,各癌种的ARID1A突变频率均有所差异。
中国泛癌种人群的检测分析结果,ARID1A基因突变与高TMB显著相关(P0.);我们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不同瘤种中ARID1A突变患者的TMB水平,其中TMB均值最高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BLCA),为18.63Muts/Mb(n=65)。
最后,我们在POPLAR/OAK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队列中进行了分析。同样的该队列中,ARID1A突变型NSCLC患者的TMB值显著更高(P0.)。突变型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比野生型患者显著更短(mediumOS,6.80vs10.28months;HR,1.47;P=0.),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尽管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但可见明显下降趋势(mediumPFS,1.46vs2.99months;HR,1.27;P=0.)。
本次研究,我们通过对中国泛实体瘤NG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ARID1A基因变异与肿瘤突变负荷TMB显著相关,有望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潜在独立预测因子,对未来基于NGS检测对免疫治疗的预测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