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药高密度基因芯片ldquo国产替代

图片来自人民视觉

对于国产高密度基因芯片量产稳定性,高密度基因芯片自身及其最重要的落地场景,即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市场前景,学界、业界仍存疑问

记者马丹萌

一家国内初创企业近日宣布成功研发出高密度基因芯片,并即将量产,有望打破欧美垄断局面。高密度基因芯片被视为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的核心。而消费级基因检测,在美国监管框架下被称为直接面向消费者检测(Direct-to-consumer,简称DTC),即消费者可自行采集样品,如唾液或尿液,直接寄到公司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北京拉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始人李智告诉财新记者,对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实现“国产替代”,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但对于高密度基因芯片量产稳定性,及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学界、业界仍存疑问。消费级基因检测几年前曾在中国流行一时,但年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如在年,23魔方获得1亿元B+轮融资,创始人周坤当时向财新记者表示“考虑A股或港股上市”,但之后未见进一步动作。(详见财新网《基因测序公司23魔方获1亿元B+轮融资考虑登陆资本市场》)微基因创始人陈钢也告诉财新记者,消费级基因检测目前看来在中国缺乏刚需的应用场景,且仍需要加深大众的理解和认识。

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此前产品同质化。与前述两家公司策略不同的是,拉索生物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基因宝”从一开始就定位“普惠”。但李智认为,美国消费级基因检测龙头公司23andMe的此类产品定价不足美元,中国定价恐怕最多也只能多元,如果将美国产品定价换算成人民币,中国消费者会觉得过于昂贵。“如果要做一个普惠的产品,价格必须降下来……价格必须降下来,成本就必须降下来,就必需本土化。”李智说。但其指出,要降低此类产品定价始终受制于核心技术,即高密度基因芯片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因而成本难以降低,“我们之前检测一个用户,综合成本大概块钱……但这样是跑不通的,定价至少要块钱,企业还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

……

全文共字阅读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yf/94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