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农业,充分体现“国以农为本”的重要性。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大国,不仅是水稻、玉米、小麦的生产大国,猪肉、鸡肉等畜禽产品产量也居于世界首位,但农业大国并不等同于农业强国。近几年我国农业不仅面临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三高”的困境,我国农牧业种质资源长期受制于国外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以种为先”的问题必然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可忽视的要素,也是未来发展精准农业的必经之路。
以我国畜牧业的支柱——生猪产业来看,年,中国猪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8.5%,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大的猪肉生产国。我国目前商品代肉猪养殖以杜长大三元为主,外三元的比重近90%,核心群种源均来自于国外引进。占据我国肉鸡行业半壁江山的白羽肉鸡行业现状极其相似,长期高度依赖国外引种,种质资源受制于人,但同时我国猪、鸡地方品种却开始面临种质资源流失和退化的问题。
图1:中国曾祖代种猪进口量(单位:头)
资料来源:中国养猪网、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
图2:中国祖代白羽肉鸡高度依赖进口(单位:万羽)
资料来源:博亚和讯,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
实际上,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丰富,现有猪品种数目超个,约占世界生猪品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地方鸡种个,是世界上地方鸡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本地畜禽品种大都具备肉质优良、抗病性好、耐粗饲、繁殖力高等特点,但相比进口种畜禽生产性能落后,猪肉瘦肉率偏高。为了满足国内持续快速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国内生猪养殖以及肉鸡养殖(以白羽鸡为主)都选择了生产性能更高的“洋”种猪或种鸡。但引进种畜的核心基因库仍由国外控制,国内大部分企业引种后并不注重育种,引种后过度扩繁留种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行业一直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中,每年均需进口大量种畜,行业一直也未能改变良种不足、疫病频发的状况。
我国自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发布了生猪、肉鸡、蛋鸡等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年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改革”主题进一步明确“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推进联合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推动主要畜禽品种国产化”的畜禽遗传改良的方向。
目前,畜禽育种已经从传统育种向分子育种发展和转变。分子育种并不等于转基因,而是一种利用与特定性状高度相关的分子标记来辅助选择最优品系的育种方式,实质仍属于传统育种,但育种效率和准确性都远高于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数量性状位点图谱(QTLmapping)、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assistedselection)、基因组筛选(genomicselection)以及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几部分。分子育种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自农业部年依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建设了农业部基因组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分子育种的研究开始快速发展。利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因测序龙头公司华大基因完成全世界种重要农作物中种的测序,拥有全球与农业相关70%的基因组数据,在基因挖掘层面,华大基因定位了个以上农作物基因,在动物方向上也定位了超过50个以上的重要位点,分子育种的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
图3:中国重要农作物基因测序完成70%
资料来源:华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