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EGFR基因突变,用药可能不一样

近年来,靶向治疗正不断朝着“更精准”的方向发展:即便是同一个基因突变,但突变亚型不同,靶向药的选择可能完全不一样。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为例,主要包括Del19(19号外显子缺失)、LR(21号外显子)以及TM这几种突变亚型[1]。其中,Del19和LR对一、二、三代靶向药都敏感;而TM突变作为一种耐药突变,目前只能选择三代靶向药。

但最近有证据显示,虽然Del19和LR都是EGFR突变,但靶向药对这两个突变亚型的疗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接受相同靶向药治疗的前提下,LR患者的疗效有限、生存期更短,而Del19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则可下降25%-40%[2],且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更长[2,3]。因此,有不少专家认为:Del19突变和LR突变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未来精准治疗可能可以做得更精准,对这两类突变患者区别治疗[4][5]。

比如,国外Bryan教授团队就开展了一项综合分析,汇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选择,分析认为对于Del19患者,更合适的一线治疗方案似乎是直接使用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6]。而针对LR突变,目前有部分临床学者认为,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即A+T)的治疗方案可能会帮助患者获得更长的PFS[7]。

Del19突变:一线治疗直接使用阿法替尼可能更合适

在临床治疗追求“精准再精准”的今天,无论从靶向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还是成本效益来看,二代药阿法替尼可能更适用于Del19患者的一线治疗。

日本有一项临床前试验(pre-trial),把多个靶向药放在体外培养皿中测试它们对EGFR不同突变亚型的抑制能力[8]。研究发现,大多一代、二代和三代靶向药都有抑制Del19突变的能力,但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的抑制能力尤为突出,在同等抑制癌细胞水平的前提下,阿法替尼所需的药物浓度更低,说明具有更强大抑制癌细胞的活性,而且阿法替尼的抑制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Del19突变(如delE_A、delE_SinsV等更细分的亚型)。综合这两点来看,理论上阿法替尼可能更有效抑制Del19突变的癌细胞生长。

*IC50(半数抑制浓度)是临床前试验中评估药物抑制能力强弱的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药物的抑制能力越强。

从临床前研究了解靶向药抑制突变的能力只是第一步,药物在多中心、双盲等科学条件下设置的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其疗效。在这方面,虽然阿法替尼没有和一代靶向药直接头对头地比较总生存期(OS),但对照之前一代药和化疗药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可以发现:

在Del19亚组人群的分析图中,数据点偏左代表阿法替尼在Del19患者群体中占治疗优势,偏右代表使用化疗更好,居中则代表二者没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差异。从数据点分布可知,阿法替尼对Del19突变更有“治疗倾向性”,而且在Del19患者中观察到显著的生存获益(OS)[9]。

即便在真实世界中,患者实际获益与临床实验的对照结果也是一致的。在同为东亚人种的韩国,阿法替尼一线治疗Del19患者的中位PFS为19.1个月,远优于一代靶向药[11]。而在加拿大,由华裔Lau教授牵头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Study)发现,一线用阿法替尼和一代药治疗的Del19患者,OS分别是48.8月和26.4月,时长区别很明显[12]。

除了一线治疗的生存期长短,耐药后所能接受的二线治疗也是患者在选择用药时经常考虑的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一代靶向药,Del19患者一线使用阿法替尼,后续的获益可能会更好。首先,无论是一线使用一代靶向药或阿法替尼,Del19患者出现TM耐药突变的概率都比较高。AURA2和AURA扩展研究合并分析证实[13],Del19患者一线治疗后出现TM突变的比例达73%,说明约有3/4的Del19患者可以在二线治疗阶段用上第三代靶向药继续延长生命;其次,Del19患者序贯第三代靶向药治疗后的生存期也很可观。在一项名为GioTag的真实世界研究中[14],Del19患者首先使用阿法替尼,在出现TM突变后序贯第三代靶向药治疗,前后两段治疗时长加在一起,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30.6个月,中位OS长达45.7个月。换言之,Del19患者一线使用阿法替尼,最长可以获得近4年的生存期!

对于阿法替尼,大多患者的初印象是“副作用”。其实,一代、二代和三代靶向药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作为二代靶向药,阿法替尼除了对EGFR和HER2等基因突变进行广泛抑制(这意味着抑制癌细胞的效果更强),对于EGFR野生型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不可避免产生相关副作用,如皮疹、腹泻、甲沟炎、口腔溃疡等。但《EGFR-TKI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指出[15],类似的副作用大多可管理、可控制,只要及时采取预防和对症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之相对的,患者可能更需要担心靶向药对身体造成的肝损伤。资料显示,大多EGFR靶向药都是通过肝脏酶代谢,这就容易导致患者肝损伤风险增高。尤其我国作为肝病大国,国人的肝毒性发生率相比全球就更高,在治疗肺癌的同时,如果伴有肝功能不良,服用靶向药将加剧肝损伤,有可能进而导致急性肝衰竭或亚急性肝衰竭,给生命带来危险。而阿法替尼是不经过肝脏代谢的靶向药,说明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更显著降低肝损伤风险。而且,对于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阿法替尼不必调整起始剂量,所以从长期用药的角度考虑,阿法替尼可能更适用于存在轻中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在成本效益方面,一线使用阿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纳入医保,在序贯三代靶向药的前提下,预估总的治疗时间可达到29.7个月,花费约为23.6万[16]。相较于一线使用三代靶向药序贯化疗的治疗方案,足足节省了10万(以上价格为药物治疗费,患者实际支付的费用按各地医保自付比例计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LR突变:A+T治疗方案获更长PFS

与Del19突变相比,LR突变的生物学机制迥然不同,这可能是单用靶向药治疗获益不佳的原因之一。不过,科学家并没有“放弃”这一群体,一直在探索着新的治疗方案:近年研究发现,LR突变的生物学机制使得其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而侵袭强度可能与肿瘤新生血管相关。

基于上述观察,我国开展了一项ARTEMIS(CTONG)的研究。研究发现,一代靶向药A(厄洛替尼)+抗血管生成药T(贝伐利珠单抗)的联合用药给LR患者带来了更长的PFS获益[7]。研究纳入了名来自中国的LR患者,分成A+T联合治疗组和厄洛替尼单药组。其中,A+T联合治疗组的LR患者,中位PFS达到19.5个月、降低疾病进展风险45%,而厄洛替尼单药组仅有9.7个月。与单药组治疗相比,A+T联合治疗组患者的PFS显著延长,因此A+T的治疗方案可能是LR患者一线治疗的新选择。

随着临床对靶点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和透彻,进一步挖掘药物在不同突变亚型的临床疗效,力求“更精准”的治疗,已经是当前靶向治疗的新趋势。期待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能够借助更多的科研资源,在“精准靶向治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通过不断推陈出新的临床数据,找到更优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生命“续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xc/63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