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了《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清除HIV病毒》的重大新闻:
美国科学家称,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消灭活体老鼠DNA的HIV病毒,这意味着HIV有望被治愈!……
有人看过这条新闻,满心欢喜的跑到知识局后台留言,问我怎么看?
“终于不用害怕啦!”
“终于能放心去YP了!”
“终于不用每天吃药了!”
“终于艾滋病要被攻克了!”
“忍不住想去夜店庆祝!”
……
看完大家的留言,觉得有必要给各位提个醒:
艾滋病被消除?马上要被攻克了??毫无疑问,这样的表述夸张了点!
作为一项“突破性”的研究确实是好消息,在攻克艾滋病的道路上,人类任何的一点进步都值得欢欣鼓舞,我也很开心。
但这并不是说“治愈艾滋病”已经指日可待了,关于艾滋病的彻底治愈仍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实事求是的讲,现在谈艾滋病将被治愈还有点为时尚早……
善意的提醒大家,现阶段,艾滋病仍然无法被完全治愈。
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奉劝大家不要发生高危行为,不要以身涉险,不要在危险边缘试探。
我如何看待“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清除老鼠体内HIV病毒”呢?
一方面,该实验只是“首次消灭了活体老鼠DNA中的HIV病毒,在21只被测试的小白鼠中,9只成功地移除了病毒”,实验本身的成功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灵长类和啮齿类有明显的不同,老鼠和人从身体结构到基因构造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老鼠实验可能存在局限性,目前的疗法有可能并不适用于人类。
“现阶段研究人员正在测试这种组合疗法对灵长类动物的作用,并计划到年对人类进行1期临床试验。”
大家有可能不知道,一种新药从发现到成功上市大概要花费10-15年,如果是把“基因编辑”直接应用到人类身上的话,一系列的试验所耗费的时间很可能更长。
另外,临床试验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话,都可能导致该疗法不能被批准上市,最终的话:
人类临床试验是否安全有效?
人身上做“基因编辑”能不能成功?
基因编辑过程中是否存在“脱靶”?
基因编辑应用于人体“伦理”上能不能被批准?
验证基因编辑安全性要花多长时间?
基因编辑后对子代有没有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去验证。
所以说,现在谈“艾滋病将能够冶愈好”还有些为时尚早。
至于“这项研究是一项重大突破,因为它首次证明艾滋病流行40年后,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其实呢,人类早已经证明过艾滋病是可以被“治愈”的,或者说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功能性治愈”,到目前为止,曾被报道过的“艾滋病被治愈”案例有:
“柏林病人案例”、“波士顿病人案例”、“密西西比河婴儿案例”、“法国研究人员宣布14名艾滋病患者被功能性治愈”、“武汉科技大学两位教授提出的‘CAR-T艾滋病疗法‘”……
其中,“柏林病人”已经被医学界广泛认可,其身患的艾滋病已经被完全治愈。
可以说,人类面对艾滋病已经从最初的“无药可救”到“有药可治”,一直是不断的向“彻底治愈”进步的。只是,现阶段,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疗法或药物还没有问世!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通过长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HARRT),可实现控制体内HIV复制,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病毒载量,降低HIV感染的相关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大幅度提高HIV感染者的存活时间和生存质量的目的。
接受系统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感染者对外界的传播风险,HIV感染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获得与普通人基本无异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到目前为止,人类无法治愈艾滋病的“难点”在于有“病毒存储库”的存在。采取HARRT疗法只能够压制病毒的复制,但并不能彻底清除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也就无法根治艾滋病。
而一旦停药,感染者体内已经被抑制的HIV病毒就会迅速的“卷土重来”。
如何消除“病毒储存库”,如何清除HIV整合到人体细胞中的病毒遗传物质是彻底治愈艾滋病的关键所在。人类目前的各种尝试,包括:
研发更强效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提升治疗的效果;
艾滋病感染的早期发现并强力治疗,有可能实现“功能性治愈”;
病毒库的“Shockandkill”策略,激活病毒库并消灭……
这些尝试,都已经取得了不错效果。
新闻中提到的“基因编辑”疗法,同样是彻底消除“病毒储存库”,以彻底治愈艾滋病。
可以说,人类很已经接近“治愈艾滋病”了,至少已经找到了治愈艾滋病的正确方向。
希望,艾滋病被人类攻克这一天早日来到。
欢迎大家点赞,有问题可以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