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在死亡的边缘,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会降临。
胶质瘤属于恶性肿瘤,很多人更习惯称之为“脑癌”,生活中,很多患者在确诊脑胶质瘤后便感觉自己仿佛是处在了死亡的边缘,常会向医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得了胶质瘤,能活多久?”
“现有放疗和化疗到底会不会起效?”
其实,医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胶质瘤还有很多尚未看清的“谜团”,如果想要得到如此精准的问题答案,只能依靠“基因检测”!
01
脑胶质瘤与标准治疗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其中50%为胶质母细胞瘤(IV级),这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案为:手术+放疗+替莫唑胺化疗(综合治疗方案)。
可惜的是,尽管很标准,但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生存期仍低于15个月。但是,总是有一些特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存活3-5年。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解释是:不同肿瘤类型对放化疗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因而有的经过标准治疗后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有什么办法来预测胶质瘤患者的存活期以及治疗效果吗?基因检测是目前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的方法。
02
脑胶质瘤与精准治疗
基因组学测序技术不仅可以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并对一些常规治疗的敏感性进行预测,还可以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基于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测序、转录组学测序以及氨基酸测序在内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发现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驱动突变,建立更加精密、精准的脑胶质瘤诊断系统,并将驱动突变与相关靶向药物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指导脑胶质瘤的精准治疗。
举个实例,美国加州HopeHealthCenter的肿瘤科医生NaderJavadi对一例肉瘤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可能涉及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该方案联合了化疗、靶向治疗和使用部分适应症外的药物,最终该患者的治疗应答率超过了80%,生存期获得了显著延长。
目前,我们国内也陆续在开展胶质瘤的基因检测工作,比如,IDH1(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与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就是胶质瘤研究的热点。现普遍认为IDH1突变可增加放化疗敏感性,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医疗诊断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临床医生采取更精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支撑,最终能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精准医疗将是胶质瘤治疗的最新和有希望的方向之一。
HL
服务--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