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囊泡因其是体内天然的脂质双层囊性结构,通过携带核酸、蛋白等多种生物分子,与受体细胞进行物质传递,被誉为理想的生物传递工具。到目前为止,小分子RNAs(siRNA和miRNA)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成功导入外泌体,但是外源DNA分子导入外泌体的研究甚少。StevenM.Jay等介绍了通过电转能将线性的DNA成功转入包括外泌体在内的囊泡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DNA分子都能随心所欲转入,对DNA及胞外囊泡的大小有相应的限制。让我们一起来领略DNA如何成果被导入胞外囊泡,以及有哪些限制吧。
小的外源RNA进入胞外囊泡可以通过转染或者电转,电转时在电场中可能形成小分子聚集,转染又有毒性和安全性考虑。先前Contag等通过转染的方法将外源质粒DNA导入胞外囊泡(外泌体和微囊泡)里,并且微囊泡里的外源DNA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胞内表达功能性蛋白,但外泌体内的DNA却不能产生产生功能性蛋白的表达。StevenM.Jay等探索了非转染的方法,尝试通过电转将外源DNA转入胞外囊泡。
他们通过从不同的细胞(HEKTcells、HUVECcells、HRVTcells、hMSCcells等)培养液中提取EVs,通过对不同类型细胞来源的EVs里内源性物质的分析发现HEKTcells的EVs内源性本底RNA较少,相对更适合来研究外源性装载物。基于有短的、线性DNA更易转入EVs的假说,研究者选择了经腺病毒相关基因1(VA1)扩增得到的约bp双链线性DNA。选择10ug(~3xEVs)与5ugdsDNA进行电转试验。
一、DNA的确可以通过电转的方式有效进入胞外囊泡,如图1:
A:bp的dsDNA与HEKT细胞来源的胞外囊泡混合,电转后,EVs里的DNA明显增多。
B:增多的DNA被证实是外源的bp大小的DNA。
二、DNA进入胞外囊泡的效率与外源DNA浓度和脉冲次数有关
为了得到最优化的电转参数,作者探索了不同浓度的外源DNA在不同的脉冲次数下,电转的效率。结果如图2:
A:对于~3xEVs的量,外源DNA量在2.5ug时达到饱和,继续增多DNA的量不再能提高转入效果。
B:电脉冲在4次时转入效果最佳。
三、DNA进入EVs受DNA大小限制。
关于不同大小的DNA被电转入EVs的效果,研究者经过不同的探索。最后发现bp以下的片段可以有效被电转入胞外囊泡,而超过bp的DNA片段相对很难通过电转导入。如图3:
四、线性的DNA能更有效的被导入EVs,环状的质粒DNA就很难导入EVs。
关于是否真的是线性DNA更能有效的被电转导入,他们比较了线状DNA和环状DNA的效果,如图4B,线状DNA更能有效的被电转入EVs。
导入DNA还受EVs大小限制,囊泡直径越大,相对越容易导入DNA。DNA更易被电转入直径更大的微囊泡内。如图5.
当然,被导入的DNA等信息要起到有效的作用,进入受体细胞是基本,他们发现通过电转导入的DNA可以通过EVs与受体细胞的交流,转入受体细胞。如图6:设计外源bp的dsDNA(S.cerevisiae酿酒酵母)通过电转入EVs,最后可以在与该EVs共培养的细胞内检测到。
然而,单纯简单的线状DNA片段,在受体细胞内并不能表达蛋白,而用质粒替代DNA,用该方法,也不能成功表达出功能蛋白。但毕竟,DNA可以通过电转的方式转入EVs,且能随EVs进入受体细胞,这为外泌体的DNA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天地。未来需要研究者优化策略,让外泌体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轻松进入受体细胞,表达目的蛋白。
参考文献:
LamichhaneTN,RaikerRS,JaySM.ExogenousDNALoadingintoExtracellularVesiclesviaElectroporationisSize-DependentandEnablesLimitedGeneDelivery.MolPharm.Oct5;12(10):-7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