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文化中,五味调和是美食观、养生观和营养观等一切烹饪秘籍的基础。《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说:“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精妙烹饪而成的美食最高境界,就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五味调和。
五味是本体,调是手段,和是目的,五味调和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几乎是中国“和合”哲学和“和谐”审美观的结合体。《黄帝内经》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影响着人体阴阳盛衰,影响着人类的食物链(五谷、五果、五蔬、五畜、五禽等)的阴阳之性。中国饮食的精髓就是以生活方式、饮食性味调理人体,帮助饮食男女重新适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
五味调和,贵在调和平衡。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现在一餐、一日当中,也体现于四时节气的变化中。《礼记·内则》:“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直至今天,中国烹饪依然遵循着气候时节的严格规律——春天万物萌发,细菌活跃,乍暖乍寒,青黄不接,胃口容易阻滞,吃些凉拌菜,放些酸醋,既杀菌,又醒胃;夏天天热易燥,多吃些碱性蔬菜苦瓜、芥菜汤,口清气爽,胃肠舒适;秋天凉风熠熠,吃些含热量略高带刺激性的辛甘食物可补秋膘;冬天寒冷,吃些热量高的肉类食物,健体御寒。四时不同,中国人所食之味也会应时而有所调整,以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变化、五行平衡的根本规律。
中国辽阔的疆域南北跨越温、热两大气候带,环境地理差异导致各地的气候、物产、饮食风俗各有不同。由阴阳五行所产生的五味调和理论,在东南西北中各地的具体表现也有显著。徐珂《清稗类钞》说:“食品之有专嗜者焉,食性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北方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吃味咸、油重、色深的菜;南方气候炎热,人们就偏向吃得清淡些。
在贵州黔东南人口最多的苗族、侗族地区,历来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的民谣,生活在亚热带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人易疲劳困顿,酸辣饮食可解困乏、预防瘴疠侵袭。川湘云贵多雨潮湿,人们惟有吃辣才能驱风祛湿。山西人爱吃酸与黄土高原水中含钙高有关,醋酸可以帮助钙质沉淀,防止体内结石。在湘西山区和皖南山区,当地山民地处崇山峻岭中,山民劳作辛苦,口味侧重咸香酸辣;山区水质清澈,含矿物质较重,久饮有“刮肠”之感,需多食些油重、口重的食品菜肴;再加上气候温热、湿润,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久之形成了利用炭火熏烤入味的腊味特色。这些都是自然条件影响促使人们在生理上的要求,因时因地调和五味,才能达到身体平衡和健康。
不偏不倚、不过不欠,持中协调,这是调味最好的菜品,是中国菜肴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中和”理念的日常显现。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都文化智库∣BNU-BICIC长按,识别北京白癜风哪里好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