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基因测序、流式细胞、质谱检测三大市场,虽然目前在临床诊断领域不如常规的生化和发光这么普及,但代表的是未来的新兴应用领域,也属于技术含量很深的领域。目前这三大领域在国内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产替代率很低,仪器层面基本上还是普遍依赖于进口。不过,随着国内体外诊断行业不断的发展,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天我们就这三大板块的市场情况做一个分享。
01基因测序行业市场情况
到目前为止,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一共涌现了4代测序技术。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为市场主流,典型代表有Illumina公司的Solexa(SBS,边合成边测序)技术、罗氏公司的技术以及Lifetech公司的SOLID技术。近几年来,以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代表第三代技术以及第四代纳米孔测序技术相继出现,标志着测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基因测序仪呈现高度垄断格局,Illumina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装机量的62%,ThermoFisher占据31%,两大巨头占据了全球已装备的基因测序仪数量的93%。由于极高的技术壁垒,基因测序仪市场呈现高集中度特征,Illumina和ThermoFisher市场份额(销售额占比)也达到90%。
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70%以上的测序仪依然来自于进口,国产的二代测序仪也大多是使用国外技术进行贴牌生产,如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生产的NextSeqCN、达安基因与LifeTech合作生产的DA等。
总体来说:上游测序仪和基因检测试剂被Illumina、ThermoFisher和Agilent等寡头垄断。我国中游众多的测序服务提供商和研究机构与他们的议价能力不强。且试剂与仪器的捆绑式销售,因此中游企业在试剂使用方面受制严重。我国基医院等机构组成,医院在我国医疗服务产业链中一直处于最高端的位置。中游测序服务提供商与他们交易中没有议价优势。
02流式细胞分析行业市场情况
这里我们就需要讲一个小故事,MackFulwyler(麦克富尔维勒)被认为是当今流式细胞仪的先驱者,尤其对于细胞分选仪。年Fulwyler率先在Science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细胞分选的文章,他也因此被认为是“液滴分选之父”。Fulwyler的分选是Coulter原理与喷墨打印机技术的结合体。这是关于流式细胞分析仪的早期研究。
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简称:FCM)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血液、各种体液、骨髓、活检以及动植物的单细胞悬液、石蜡包埋组织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细胞、血小板、细胞器、精子、微生物以及人工合成微球等的多种生物和物理、生化特性进行计数和定量分析,并能对特定细胞群体加以分选的细胞参量分析技术。
简单的说,流式细胞术是一个强大的细胞分析和分选工具,对单个细胞或其他微生物粒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不仅可以测量细胞大小、内部颗粒的形状,还可以检测细胞表面和浆细胞抗原、细胞内DNA、RNA含量等等。并且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和分析大量细胞,还能分类收集或分选某一类亚群细胞,分选纯度达到95%以上。
这些原理部分,我们大概知道一些,接下来我们讲讲哪些公司有相关流式细胞仪产品。流式细胞仪按功能结构分类可分为分析型流式细胞仪和分选型流式细胞仪。
目前国内使用的流式细胞仪以进口为主:一个是美国BD公司、BD公司流式产品占据超过40%的全球市场份额,拥有包括分析型流式、分选型流式、流式液相芯片等,产品齐全。
另一家是贝克曼公司。它们生产出一系列科研型和临床型的流式细胞仪,并研制生产了FCM(流式细胞术)所用的各种单克隆抗体和荧光试剂。还有像赛默飞公司、安捷伦公司等外资巨头旗下流式细胞仪产品。
国产流式细胞仪最早研制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迈瑞公司和艾森公司唯公科技、中生北控子公司(中生苏州)、博奥生物、赛景生物、厦泰生物等国产企业,算是流式细胞仪生产企业的后起之秀。
03质谱检测行业市场情况
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将质谱技术引入医学检验部门,发展相对成熟。目前,服务于临床诊疗的质谱检测项目已达余项,主要涉及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以及临床微生物鉴定等领域,亦被用于建立临床化学检测项目的参考测量程序和研制参考物质。随着临床对个体化和精准化医疗需求的增加,基于质谱技术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成果正不断转化至临床实践。
目前国内质谱仪市场基本被SCIEX、安捷伦、赛默飞、布鲁克等国外企业垄断,四大传统分析仪器制造龙头占有超过70%的质谱仪市场。
从质谱仪厂家来看,进口主要是SCIEX、安捷伦、赛默飞、布鲁克、岛津、沃特世。
国产主要是安图生物、博晖创新、天瑞仪器、东西分析、禾信仪器、英盛生物、华大基因、珠海迪尔等。
04总结:IVD领域三大技术制高点
基因测序行业未来市场容量不可小觑,截至年末,我国基因检测产业企业数量共计家,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预计到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7.87%。
流式细胞分析领域和质谱检测市场目前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参与者虽然没有基因测序这么多,但这三类技术都属于体外诊断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只有掌握了高精尖技术的企业,在未来才有机会成为利润中心。因此,国产IVD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依然很多,国产替代的空间依然很大。
下一个时代,拼的是技术创新!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