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马克思的信使

图为王健(中)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时在安徽农村采访。

马克思的信使

有这样一本小本子,它让一个人40年坚持做一件事,只因为,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永远保持并发扬为群众服务的精神!”

吴学芳,77岁。上初中时,他经常拎着一个理发箱,帮同学们理发。班主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毕业那年,送给他这本本子,并且写下了这句影响他一生的话。

从那以后,“为群众服务”这几个字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在部队里,他帮战友们理发;在出差途中,他在火车上为乘客理发;退了休,他在小区里搭起一个便民理发摊。

除了为群众理发,他还在理发摊前立起一块小黑板,宣传党的思想、时事新闻、健康小知识。吴学芳打理这块小小的宣传阵地,转眼16年。如今,他老了,头发白了,腿脚不灵便了,拿剃头推子的手也不听使唤了,但那块小黑板,却变成了一个近20米的宣传大长廊。

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宣传党的思想,服务群众,应该的!因为,我是个老党员。”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党性的最朴素的诠释。

这是一张关于牦牛基因的图片。它让一个女人,在海拔近米的高原上,奋斗了30年。

她叫姬秋梅,一位藏族女博士。

她告诉我,在藏区,牦牛是牧民的生命,但是现在,面临品种退化的问题。

30年来,她奔走在高原牧区,她挨家挨户给牦牛做检测,她挑灯夜战研究牦牛的基因优化,她对全藏区的牦牛进行了系统普查,她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接触牦牛最多的人。

牦牛耐寒、耐苦、耐饥渴,能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而姬秋梅,她比牦牛更坚毅,脚趾甲曾整片地被牦牛踩碎,心脏病几次发作,这都丝毫不能动摇她与牦牛作伴的人生理想。

看着蓝天白云,高原上的牦牛,绽开的格桑花,她告诉我:“只要能帮牧民改善生活,我这点苦,一咬牙就过去了。”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幸福的念念不忘。

这是一本马恩著作。读完这本书,你大概只需要一两天。但是,有一位老人,为之倾注心血67年。

他叫顾锦屏,今年85岁。

去年我被抽调参与十九大报告的英文翻译工作。和我一同工作的中央编译局的同事们告诉我,他们那里,有一群人:过去30年,都在翻译一本书。

我惊呆了,三十年,一本书?

我决定去采访他们,于是认识了顾老。他告诉我,大家说的一本书其实是马恩全集第二版,一共70卷,这项工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目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

我问他:“怎么这么难?”

他说:翻译经典,是代圣人立言,笔重千钧。要平心静气、反复推敲,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了冷板凳。

新中国成立之初,18岁的顾锦屏开始了一辈子的工作。因为年纪小,同事们都叫他“小孩儿”。

67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孩儿”早已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原著翻译的栋梁,而那些当年和他一起开启新中国编译事业的老同事们都一个一个地离世了,顾老几番感慨:“当年意气风发,现在就剩我一个了。”

如今,顾老依然每天去办公室工作。

他说,一直以来,自己有一个担忧,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还能不能耐得住这种寂寞,像他们那代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

几个月前的一件事让顾老振奋至今,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力度,培养一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骨干队伍。

5月7日,我发出了顾老的人物特写《卡尔·马克思的信使》,一位英国改稿专家给我发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104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