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基因检测的泡沫,却看不到,基因科技是一场占领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是决定中国能否实现战略转型,科技兴国的关键。
这绝不仅仅是投资多少那么简单,而且绝不能从赚钱的角度出发,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回报率来分析,投资泡沫是有,但从传统经验型医学体系向结合基因检测、基因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的新型高科技医学体系转变来说,投资才刚刚开始。从赚钱角度来说,现在的投资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是白费的,但从未来医学体系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投资,从而沉淀出那些有用的部分,实现一个颠覆性的基因医学生态价值。
基因检测现阶段要做的是要发现问题,以现在看似最没意义的易感基因检测,发现了风险性问题,后续解决方案才是关键。虽然现阶段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提出了问题,自然就会有人去解决问题,而且已经出现,基因治疗,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基因疫苗。
传统经验型医学体系,五十年内必定会被彻底颠覆,因为它的有效性实在太低,传统经验型医学的有效性最多也就10%,不管是癌症还是感冒,去医治和不去医治,差别不会十分显著。而结合基因检测、基因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的新型高科技医学体系有效性可以达到50%。但随着人工生殖、胚胎选择等更为非自然手段应用,新型高科技医学体系最终也会被更先进的生命工程体系取代。人类对生命的控制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有效性会不断趋向于%。
把传统经验型医学比作走路,那新型高科技医学体系就是汽车,最终的生命科学体系就会是火箭。在汽车出现之后,会逐步替代走路,但两者将会长期并存很久。
中国近期在基因医学领域的领先趋势逐步形成
从《PGD新突破——世界首例基于NGS阻断染色体平衡易位的试管婴儿诞生》
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姚元庆教授团队和产科诊断中心高志英教授团队与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合作,应用专利技术精确判断染色体是否存在易位的断裂点,从而挑选出不包含断裂点的正常胚胎移植到子宫中。这项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新一代测序技术,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不仅实现了全基因组范围内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筛查,还能检测到染色体的结构异常。
到《全球首例!眼睛注射DNA修补基因新洲13岁盲女重见光明》医院对外宣布:该院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罕见青少年双盲症。“看到了,0.8耶!”昨日,13岁的小白(化名)姑娘难抑兴奋之情,喜滋滋地对一旁的大伯说道。这是她第10医院复查视力。要知道,四年前,这个来自新洲区的小姑娘突然失明,治疗几乎走入绝境。正是神奇的基因治疗,让她重见光明,再次燃起生活的希望。
再到
《中国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肺癌,美国人慌了》
生物医药竞赛正式拉开帷幕
图片来源:NgHanGuan/AFP/GettyImages
本周,医院首次完成了有争议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了人体试验——肿瘤学家用这个来治疗侵略性肺肿瘤。
美国一直期望在年初开始做这个实验,这引发美国人的联想和猜测:中美两个国家是否在进行一场类似于“人造地球卫星”2.0版的基因控制竞赛?美国人真会开玩笑,但是他们说,让这样一项充满潜在风险的技术在这种框架下发展,是负责任的做法吗?
中国这次试验主要步骤很简单:采集这名患者的免疫细胞、用CRISPR编辑技术创造出一种更具侵略性的版本,然后再把它注入癌症细胞里——最后一个步骤于10月28日完成。当然,之后还有一些后处理。
科学家在这一次以及以前好几次先驱性的人体试验中,使用了不同编辑技术,包括那次对1岁小女孩白血病的成功治疗,但这些实验都相对比较没有争议。因为这些改变对生殖体系都没有影响,这些基因干预都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但是,科学家们自己有一个基因编辑技术医疗应用的愿望清单,比如最重要的根除罕见基因疾病——这将使许多人好好生存下来。当然,不用说,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夸张。(警告!前方图片高能!)
基因编辑根除疾病
“人类基因组写入计划”,目标是创建人工的人类基因组。它是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创始人之一的GeorgeChurch将它描述为未来可以根除疾病,使得我们人类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环境。他说:“我们不太适合60英里的上下班路程和过剩的食物,当然也并不适合当宇航员。”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利用基因让人去对抗糖尿病、艾滋病或者癌症,最终会走到哪一步。如果我们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法,那必然会有许多修修补补的工作,而且伦理学家们也得介入。这方面,中国已经进行了四次胚胎CRISPR编辑工作,美国落后了。
这些又把我们带回太空竞赛那种说法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arlJune第一个对《自然》杂志提了这次试验,描述了一个即将到来的“生物医学进展的中美对决”。
哪个国家会胜出?这要看国家内部的基因编辑的支持者和监管者给不给力。最终胜利取决于支持者能不能成功地令监管机构对放松基因编辑方面的规定。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科学家们已经使用CRISPR创造出对许多疾病免疫的猪、不会得结核病的牛,以及抗禽流感的鸡。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还没有“上路”,他们将这些创新严格地保留在实验室里。
如果基因编辑很难得到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支持,那要得到批准人类临床实验的监管者的支持会更难。虽然美国官方从未明文禁止过,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对人类胚胎的研究是被禁止的,而且人类基因编辑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批准。
美国隐约已经败了
“太空竞赛是一个很差劲的比喻。”斯坦福大学法律和生物科学中心主管HankGreely说:“对抗疾病没有国界。不论是中国还是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或是俄罗斯的研究小组,只要找到治疗方法,大家都会受益。”
他认为“太空竞赛”这个比喻太负面。他还说:“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努力加油,去创造兴奋点、宣传炒作,寻求更多资金以及更加宽松的管控。”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的伦理义务更为宽松,相关法规也受益于此,特别是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方面。至于这是事实还是西方人的刻板印象,淼助就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判断吧。
Greely还说:“据我所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管理临床研究的结构上看起来差不多。执法的力度还不清楚,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规则都是实打实的。”他质疑中西方的监管制度差别很大,但这也是美国愤青可以利用的论据,他们用这个说服规则管理者放松规则。
“另外一个反对‘太空竞赛’比喻的原因是,这就是个商业噱头。但当目标是中国时就变得很恐怖。美国许多人总喜欢妖魔化中国。”给Greely良心话点赞!
以上来自于美国主流科技媒体《NewScientist》的报道。医院这次基因编辑试验走在了美国科学家的前边,美国人就有点儿酸了。最后几句话看得出来,美国也有政治正确、也有商业炒作,有愤青,也有理中客的科学家。
作为中国人,你懂的:无论如何,医学无国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加基因检测行业年度风云人物票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