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大多数细胞借助三种主要路径修复DNA损伤。他们在分子水平绘制出细胞完成DNA修复及维持遗传信息精确的蓝图。他们的研究成果加速了细胞功能的探索历程,DNA修复机制在未来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可能。
那么,DNA修复是什么?通俗点来讲,细胞有一种专门针对基因信息的自我监控和“纠错”程序,它就叫DNA修复。
在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中,DNA需要将自身信息传递下去,并根据这些信息合成细胞所需的各种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以维持生命活动。但是由于机体的细胞DNA数量巨大,同时这样的信息传递是时刻都在发生的,在这样一种信息洪流的背景下,DNA信息传递过程也就无法达到精确无误,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如果这样的“错误”累积到一定程度,细胞功能就会出现紊乱、衰退甚至死亡,生命活动也就难以为继。
不过好在我们的机体自身具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这个就是DNA修复机制。这种机制的功能就是时刻监控并修正DNA信息中出现的异常“错误”,维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进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也可以这样想象下DNA信息传递过程,细胞里面有这样一位专职程序员,他的任务就是不停的敲写给定的代码,但是即使他非常认真,但是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也使得他会出现敲错甚至漏掉部分代码的行为,当然代码出错有时也有外界的原因,比如紫外线辐射,以及有害的空气,水等环境因素也会让程序员出错机会大大增加。那么细胞为了保证信息不出错,于是聘请了一位老师,专门核查这位程序员的代码,发现“错误”的地方及时命令他进行修改,从而保证细胞所需的代码信息的一致性。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这样以来DNA信息传递肯定就不会出错了呢。额,只能很抱歉的说,即使在这样一种看似完美的机制下,机体的依然会出现一些“错误”。
也就是说虽然这位老师也是尽职尽责,非常仔细地核对。但是在这个复杂的基因信息世界里,这位老师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疏忽,尽管疏忽相比程序员已经很少了,但还是无法避免的。而这些少量的“疏忽”出现即是生命进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的癌症以及各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出现的原因。
细心的你肯定也发现了这些所谓的“错误”好像并非完全有害,也有好的“错误”。是的,在DNA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准确的说是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不一致的信息点,有些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有利于生命的进化,有些可能也让我们的生命处在危机边缘,直至出现病理的状态。
可见,这个DNA信息的传递在细胞生理活动中是异常重要的,同时基因信息也与我们的健康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样一个清晰的愿景下,去查找自身基因组信息中那些可能“有害”的信息点,对于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多年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检测项目融入我们的生活,也将改变我们对于健康的认识,让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那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积极地了解自身基因信息,找寻那些可能“有害”的信息点,并通过一些生活习惯等的改变来避免和缓解因这些“错误”信息点带给我们的健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