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黎明,李松,刘春阳,李桂全,刘楚
摘要:现代性是启蒙思想家们设计的人类社会改造工程,对现代性的理解就是对现代人类生活世界的理解。所谓“现代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四种形态:一是启蒙思想的现代性设计方案;二是关于现代性的“在场形而上学”式反思;三是关于现代性的“分类描述”式反思;四是关于现代性的“认知图绘”式反思。这些理论揭示了现代性的一些重要特质,但是它们在学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应该借助于历史主义的、形式分析的、谱系学的和常人理论的方法,将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来辨析其结构性主题。现代性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场域的结构分解,这一“分解”终结了古典生活世界的同一性秩序,由此引发了人类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异。现代性从总体上可以理解为一场“人类社会实践场域的结构性转型”的历史事件。如果说从柏拉图到笛卡尔是现代性的“史前史”,那么笛卡尔的“分解式理性”则开启了现代性之门。纯粹现代性的历史由四段结构转型性的主题构成,即:人类社会实践场域的分解、场域的自我主体化、社会隔离等现代性隐忧的呈现、交互主体性的建构。作为历史事件的现代性,其完成或曰终结的条件乃是在交互主体性基础上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同一性秩序。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实践场域;分解式理性;反思理性;交往理性;现代性之隐忧
目录
一、“现代学”的理论简史
二、“现代学”的方法论问题
三、社会实践的场域分解——现代性的起源
我们知道,在现代人文学科的知识视域中,现代性这一概念可以称作“皇冠上的明珠”。跟“古典学”相对应的“现代学”之首要工作任务是思考“何为现代?”,亦即:解说和界定那个导致了全部现代生活世界以如此这般的形态呈现于世的本质属性即所谓“现代性”。一般来说,我们从理论上把现代性理解为启蒙思想家们书写的一种以人类生活世界的改造工程为内涵的“解放叙事”。正是这“改造工程”的展开,使得我们人类的生活世界显露出被称作“现代”的诸种品质。因此对现代性的解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世界之根本属性的解说,这个解说是如此地至关重要,以至于启蒙之后现代性工程展开以来,思想家们关于何为现代性的思考持续登场延绵不绝,尤其是进入19世纪中期直至当今,所谓“现代性之隐忧”[1]日渐显露,那些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