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对基因与遗传有了相对正确的认知。比如一个人的长相来源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民间甚至还产生了女孩像爸爸,男孩像妈妈的说法。可这种说法似乎又不够全面。
毕竟基因中有许多隐性表达和显性表达的情况,有的孩子能够聪明的继承到父母的全部优点,有的孩子却挑着父母的缺点长。更倒霉的孩子会主动跳过父母的优点,出现父母双方都是双眼皮大眼睛,孩子却是单眼皮小眼睛的情况。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基因遗传有关的说法,那就是孩子的基因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50年前,科学界就对此进行过相应的研究。那时社会上有一种假说颇为流行,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及与身体内的X染色体有关。
只不过这个假说并没有数据支撑,人们仅仅对当时男女智商进行了相应统计,并结合统计结果作出了类似的推断。当时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们发现,虽男女之间的智商存在差异,但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智商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按照正态分布的结构来看,同一个性别中的人,智商差距却存在一定规律。男性分区中的个体智商差异水平更大,经常出现一些智商过高或过低的极值。而女性的智商分布则相对平均,能够大致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内。
这也就是说,男性群体中更容易出现百年难遇的天才,或是疯疯癫癫的傻子。同时研究人员们惊讶地发现,男性群体更容易出现智力问题。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对统一的情况下,男人出现智力障碍的概率会比女人高出1.4至1.9倍。
这份数据为科研人员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让他们相信人类的智商和染色体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兴奋的科学家们开始查找过往的实验数据,很快他们就发现,X染色体上至少有90个基因都可以影响到人的智力水平。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基因是否会让一个人变成天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90多个基因出现了问题,产生的后代就很有可能成为智力低下的问题儿童。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研究人员们又重新找来了多个家庭进行跟踪调查。
进行此次调查时,他们将自己的研究中心放在了探究父母与孩子智商之间的联系上。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我们此时已经知道父母双方会对后代的智商水平起到不同的决定作用,但他们所产生的结果却没有太大差距。
随后科学家们又对其他非性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并在这些染色体上发现了70个能影响智商的基因。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表象遗传学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孩子与父母双方外部特征恰好相反案例。
比如一对身材矮小的夫妻,生出了一个人高马大的孩子。或是身高相对优秀的父母,生出了一个身高连人类平均水平都达不到的孩子。这些巨大的差异表现向我们证明,基因遗传并不是影响个体外在表现的唯一因素。
表象遗传学主要负责研究那些容易被人们直接观测到的外在特征。比如一个人的身高、肤色或是身材比例等。后代的身高或其他特征与父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很有可能是因为后代在生长发育阶段受到了强烈的环境刺激。
获得性遗传的假说
19世纪的马拉克曾提出过一个名为获得性遗传的假说。他认为人的很多潜能都是可以进行训练开发的。比如一个不会喝酒的人,每次喝酒时都逐渐增加自己的饮酒量,要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成为一个酒量很大的人。
此后他生下的后代,就有可能会继承他这种大酒量的特质。这种说法乍一听是天方夜谭,却在不久前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证实。在荷兰遭遇饥荒的时候,科研人员们跟踪调查了一批刚刚怀孕的孕妇。
调查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孕前期、孕中期、孕后期以及孩子降生后。在孕前期这个阶段,这些孕妇共同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饥荒,每天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而孕中期和孕后期,她们都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偶尔还能吃些更有营养的食物。
可这一批孕妇生下来的孩子,在成年后都有肥胖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推测,这是因为怀孕初期孕妇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饥饿状态。这三个月恰好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细胞快速分裂生长的阶段。
孕妇长时间处于低营养状态,促使胎儿的细胞发生了变化。这些细胞误以为胎儿降生后会持续经历类似的生活,因此主动降低了该个体的生长代谢效率,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胎儿的存活几率。
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过上正常人的规律生活时,他们幼年时期就已经定型的身体特质仍然在发挥作用。哪怕他们像普通人那样进食,甚至吃得更少,也会因为营养过剩的问题变得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