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2日,正是农历的二十八。这几天是理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俗语说“正月剃头死舅舅”。为了让舅舅多活几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在过年前理个干净利落的发型。金域医学董事长梁耀铭也不例外。这天晚上,他头才理到一半,就接到一通紧急电话。
电话来自广东省科技厅,通知他次日参加新冠病毒防控攻关会。23日晚10点半,他紧急召开高管电话会,“我们有一场大仗要打!”这个“大仗”从年前打到年后,从一开始的核酸检测到后来的常态化防控,金域始终奋战在第一线。
疫情初期,所有人对新冠病毒都不了解。虽然加急做出了一批检测试剂,但准确度有限。大量疑似病人因无法确诊而无法入院治疗,只能回家自行隔离。2月1日,武汉女子李丽娜的母亲疑似感染新冠,但因无法确诊难以入院治疗。2月8日,她不得不在阳台“敲锣”求助,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
李丽娜在阳台“敲锣”虽然第二天李丽娜和母亲均得以入院治疗,但该事件也暴露出检测难、确诊难的问题。实际上,“确诊难”的根源出在检测环节。1月16日以前,病毒检测样本需要送往北京指定检测机构,3-5天才能出结果。此后,湖北地区有了试剂盒,但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测力量仍远远不够。
到1月30日,湖北的单日核酸检测能力仅为份。1月27日,湖北省卫健委将武汉金域纳入新冠病毒检测服务机构。武汉金域三班倒、机器全开,单日检测能力从多份,逐渐提高到1万份。整个疫情期间,金域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区开展新冠核酸检测。截至年6月30日,累计检测量超过万例,约占全国检测量的十分之一。
这次疫情期间的检测业务给金域带来了非常亮眼的业绩:上半年营业收入增长36.63%,净利润增长.71%。
从1月22号接到命令,1月31号全员“备战”,到单日产能超过10万例。金域是如何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响应?这究竟是怎样一家企业?我们先从创始人梁耀铭的经历说起。
-:从校办企业到国内首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
年,梁耀铭出生在广东肇庆的一个普通家庭。据他说,小时候家医院毕业的医生,读书多,学习能力强,经常给周围的人讲解医学知识,深受大家的尊重。这使梁耀铭对医学产生了敬仰之情,并报考了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年,梁耀铭作为全镇唯一的大学本科生,穿着人字拖,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和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广州医学院。
年,梁耀铭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之后留校工作,先后任职教务处和科研处。但梁耀铭对当医生没有兴趣,反而对商业比较上心。在那个市场经济刚抬头的年代,年轻人们骚动不已,下海经商是最时髦的。这批年轻人创立了后来响当当的海尔、联想、万科、健力宝,也包括现在风华正茂的风华高科。当时广州医学院正在筹建校办企业,梁耀铭就投入到校办企业的营运中。
年,本土保健品“太阳神”口服液风靡全国,打败了享有盛誉的健力宝、北京蜂皇浆等大企业,连续三届被指定为中国运动健儿们的唯一指定运动营养补剂。看到“太阳神”的成绩后,梁耀铭也想效仿,推出一款广州医学院自主研制的氨基酸口服液,但因各种原因项目很快夭折了。
不过,时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的钟南山一句话给了梁耀铭启发:“校办企业必须有学校特色,不然肯定做不起来”。梁耀铭于是将目光聚焦到了广医的医学检验系。当时,广医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拥有检验本科专业的学校,医院检验科主任都是学校的客座教授。梁耀铭决定把校办企业的经营方向转为检验试剂等耗材的配制与销售,就这样踏入了检验贸易领域。
彼时,梁耀铭的一位医院进修后回到清远工作。一次,这位同学与梁耀铭闲聊时说,医院检查设备不足,医生很难做判断,不敢开药,自己已经不会看病了,很多病人不医院。医院有检验科,医院根本做不了医学检验。
梁耀铭想到了发挥广医的优势,可以帮医院做代检。这项业务最开始是作为销售检验试剂的“买一送一”,帮校医院的订单。但随着进入检验试剂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梁耀铭发现盈利越来越困难。当时校办企业属于国企,每年都要将利润全部上缴,根本没有余力搞研发、拓展业务。年,有员工写了一份年终总结交给梁耀铭,称“敬业精神有余,丰收硕果无缘”[1]。从那时起,梁耀铭就意识到校办企业的限制。
年,梁耀铭决心转型专门做医学检验,并将校办企业改名为“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寓意“金色领域”。这是中国第一家第三方医疗检测机构。当时中国人并不了解医学检验这个领域,觉得要想靠这个赚钱简直是异想天开。
要做医学检验,必须要有设备和技术。仅仅是校办企业的金域,没有设备也没有经费采购。年,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检测需求,梁耀铭和20多个员工凑了9万多元,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SHANDON病理切片机。如今,这台“发家元老”仍陈列在金域检验的展览室中。
这一年,金域检验收入增加到了数十万元。据公司元老钟学军回忆,当时金域的病理实验室只有一台切片机、一台包埋机和一台脱水机,实在是简陋。但技术员们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因为“每一份标本都是一颗期待的心”。
年,金域病理室年,梁耀铭担任广东医学院的校办处主任和总务处处长,并作为广州医学院的重点培养骨干被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EMBA,年又被广州市市委组织部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和牛津大学高级公务员攻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习班(MPA核心课程)。
在新加坡时,梁耀铭读到了美国医学检测公司Quest的案例,才知道国外已经有成熟的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当时医学检测行业在国外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Quest的案例给了梁耀铭很大的信心。他预感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行业也将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调查,梁耀铭了解了国外第三方医检实验室的运作方式。回国后,他着手实施对金域的改制。梁耀铭以Quest为标杆,花费20万元请管理咨询公司为金域设计企业模型和框架。在广州市政府的指导下,由广州市科技局的下属投资公司为金域检验进行改制,其中投资公司占股20%,广州医学院和公司员工各占股40%。后来是员工持股70%、学校持有20%、投资公司持股10%。
这次改制后,金域成为股份公司,但实际上仍未摆脱“校办工厂”的运营模式。但凡重要的决策,都需要提交领导审批,极大地限制了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性和竞争性,梁耀铭毅然决然辞职下海。年,金域通过借贷、向员工集资万元完成第二次改制。在这次改制中,许多员工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同时,梁耀铭意识到,医学检验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要控制质量,要做好连锁,运营流程必须标准化。金域在利润只有万的情况下,却贷款万,拿出总计万做流程再造与标准化运营。标准化的体系建立之后,才开始铺开做连锁。
5年的金域没有名气,国内的医学检验行业又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想要引进国内的专家很困难。大医院的医生看不上这个行业,把金域当做对手。金域尝试着在网上发布招聘启事,没想到居然有人投简历。这位投简历的美国病理医生其实是中国人,梁耀铭跟他聊了公司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愿景,对这位专家说:“如果你在中国工作十年的收入低于美国,那就是我的失败,也是你的失败,你敢不敢赌?[2]”这位专家接受了这个赌局,梁耀铭以30万美金的年薪挖到了这位美国的专家。当时梁耀铭本人才拿30万人民币的年薪,这位专家的年薪比梁耀铭还高。
这位专家带领金域和国际接轨,通过了美国和欧盟的认证,跟美国的大学、医院、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建立联盟,把公司员工送出去学习。除了自己培养之外,金域也舍得花大价钱招聘专家。最终,金域建立起了国际化的人才团队。
5年的金域处于疯狂投入期,这一年可以说是金域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梁耀铭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几乎无米下锅”。民间亦有传说在5年末,七个担保公司的平头黑衣男子在梁耀铭办公室一字排开,放在他面前一份担保合同。按照合同,万元的贷款,金域只能拿到手万元,另50万元要留在担保公司账户。梁耀铭为了金域的发展,毫不犹豫签下了字[3]。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场豪赌能否成功。直到年,金域一鸣惊人。全球分子诊断巨头QIAGEN与金域检验宣布联合成立QIAGEN国内首个分子病理示范实验室,震动业界。QIAGEN公司在德国有着近40年的历史,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在生命科学研究、应用检测和临床诊断等领域拥有多项专利。当时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总收入的1%-2%,可检验项目仅多项,远低于美国的多项,诊断水平也有明显差距。QIAGEN不与高校和大型科研机构合作,而是选择一家刚在中国崭露头角的民营公司,大家不禁好奇,金域到底是何方神圣?
-:新医改推出,第三方医检迎来黄金时代
要介绍新医改,首先要普及一下第三方医学检验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又称独立医学实验室。根据金域的招股说明书介绍,其主营业务为向各类医疗机构等(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等)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外包服务。简单来说,医院将检验技术要求高而未开展的项目,或成本高而未开展的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的标本委托给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进行样本的检测并出具检验、检查报告。
一般而言,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科,但检验项目受到卫计委制定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的限制,且收费由当地物价部门定价。根据版目录,医院能够提供的检验项目只有项。实际上,医院一般能提供-种检验项目,医院提供的检验项目往往更少。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检验项目,尤其是一些罕见病的检验,医院检验的补充;另一方面能够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检验成本。尤其是对于医院,建设检验科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但病人却没有那么多,不如外包给第三方医检划算。
第三方医检又分为规模化普检实验室和专业化特检实验室,分别简称“普检”和“特检”。普检主要面向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内的检验项目。特检指目录外的检验项目,例如用基因芯片技术做分子诊断,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做唐氏筛查。金域检测、迪安诊断、达安基因、艾迪康主做普检,华大基因、贝瑞合康主做特检。
事实上,我国的第三方医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渗透率也比较低。国外的第三方医检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到年,美国医疗机构委托第三方医检的外包率为35%,欧洲为50%,日本则是67%,而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0亿产值的医检市场中,外包率仅5%-6%。
美国的两大独立实验室Quest和LabCorp均能提供种以上的检验项目,营收近百亿美元。日本的SRL、BML和LSImedience也能提供种检验项目,平均营收60多亿人民币。
我国直到年,国家卫生部才有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审批的标准。在这之前,金域一直是野蛮生长的状态。梁耀铭曾坦言,当时不仅要担心金域能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还要担心国家会不会对这个行业一刀切。年12月,《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正式发布,金域才获得了正式的“身份证”。
同年,历经两任部长、“难产”多年的新医改终于推出。此次新医院,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仅年就完成2.9万所卫生院建设任务。到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共99.3万个,医院1.3万个,医院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1万个。
新医改的设想是,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分担大部分就医需求,医院则专注于复杂疾病诊疗。但医院缺乏大型检测仪器,检测能力并不够,第三方医检公司的补充作用开始显现。由此,第三方医检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年,全国仅有多家第三方医检机构,年就增长到了多家,到年,行业各类机构已经超过1家。这主要得益于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新医改的深化政策,医疗机构开始控制成本。为解决医保费用严重超支的问题,取消了“医药养医”的模式。新医改有几大关键词,分别为“两票制”、“按病种付费”、“转诊制度”。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以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
“按病种付费”的常见模式为DRGs,医院不按照实际花费付账,而是按照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等分类进疾病相关组,打包付费。医院在治疗过程中花费多少,都只收取固定的治疗费。在DRGs付费模式下,医院的检验、药品都不再是收入项目,而是成本项目。医院因此更有动机将频次少、成本高的检验项目外包给第三方医检机构。
“双向转诊”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小病进社区,医院。年,医院数量仅占全部医疗服务机构的1.3%,却承担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诊疗服务。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6.8%,医院的病床使用率高达99.1%,各类别医疗服务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差异巨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却供过于求。“双向转诊”让“重、难”医院,后续护理等辅助治疗则到基层医疗机构。
-:二次创业与上市
在金域医学的发展史上,梁耀铭的两位“贵人”起着不小的作用。其中一位就是今年指挥武汉抗疫的钟南山院士。年9月,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来到广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到年升至院长。钟南山还是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梁耀铭则是该院学生。年,梁耀铭决定深入第三方医检时,钟南山对其给予了绝对支持,说这是好事情,医院提升诊断水平。
年1月18日傍晚,83岁高龄的钟南山亲自赶往武汉,一张钟南山在高铁餐车上休息的照片传遍网络,梁耀铭直觉疫情不简单,当即决定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专项小组,统筹各地实验室,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22日晚,梁耀铭接到广东省科技厅的紧急电话,通知他参加新冠病毒防控联合攻关项目座谈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域医学在湖北、广东、北京、上海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地区陆续开展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累计检测超过1万例。
另一位“贵人”则是联想掌门人柳传志。7年,柳传志获悉金域的发展理念后,当机立断进行投资,帮助金域启动全国连锁的布局。8年,联想控股旗下的君联资本通过旗下美元基金投资了金域的B轮融资。年金域医学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柳传志也出席了敲钟仪式,可见他对金域的支持和认可。
上市首日金域股价上涨44%,随后连续15日一字板涨停,上涨了5倍多。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金域能够提供2,余项检验项目的外包服务。年至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8亿元增长到3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2.40%,营业利润从万元增长至1.9亿元,复合增长率约1.2倍。
这一年,金域还凝练出“以客户为中心、以临床和疾病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力求使公司的服务更加贴近市场,通过整合多技术平台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梁耀铭说:“年是金域医学‘二次创业’的第三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金域人保持战略定力,谋大局,谋大势,谋长远,坚持求新、求进、求突破,开创发展新战略,启动积极的经营管理变革,持续推进集团做大、做强、做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4]”
“二次创业”是梁耀铭在年提出的。彼时国内的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已逐渐形成寡头的态势。金域感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金域最大的竞争对手迪安诊断于年在创业板上市,加大“跑马圈地”的进程,陈海斌的“产品+服务”战略迅速在全国铺开。
迪安诊断成立时间晚于金域医学,但其独立实验室的数量已不逊于金域,只是实验室盈亏平衡晚一些。一旦迪安诊断跨过盈亏平衡点,进入加速增长期,收入也将赶上金域医学。主攻分子诊断的达安基因也早已于年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在细分市场独树一帜。
同时,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内部管控体系逐渐失效,部门壁垒现象严重。金域于是重新梳理战略及商业模式,提出了“”战略,即稳步推进一个以医检为核心的“检验+”业务平台,坚持“精准、创新、协同、开放”四轮驱动,构建一个以“检验+”为依托的大健康生态圈。”
同时,金域鼓励创业,设立了万元/年的创新基金。在“二次创业”的规划下,金域在广州孵化6家上下游相关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的金至公司、从事互联网业务的金埻和从事医学样本冷链物流的金域达都是在这期间创立的。
如今,金域医学已建立了37家中心医学实验室,为超过20家医疗机构提供2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龙头企业。
医学检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准确、快速、标准化。第三方医检机构面对的主要是B医院,医院的认可,就要做国际标准。事实上,在创业的早期,梁耀铭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花大力气招揽技术人才、与国际接轨。
年,金域医学实验室成为国内首家申请并通过ISO/IEC认可、用于临床服务的医学实验室,年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8年成为华南首家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的实验室,年成为中国首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可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寡头格局已定,金域未来何去何从?
经过多年发展,第三方医检市场已呈寡头垄断格局,排名前三的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占据行业70%的市场份额。三大巨头中仅有艾迪康还未上市。第三方医检市场来到了比赛的下半场。
在扩张期,“跑马圈地”策略还算有效,只要一头抓技术,一头抓渠道,就能逐步扩大版图。但现在普检这块当初的“金色领域”已成为红海。而随着医保控费越来越严,势必会挤压检验业务的终端价格。
年,迪安诊断营业收入首次超过金域医学,此后两家公司差距越来越大。年,迪安诊断营收达84.53亿元,净利润5.76亿元,金域医学营收仅为52.69亿元(迪安诊断营收的62%),净利润4.15亿元。
与此同时,特检业务正大放异彩。主攻基因检测的华大基因上半年营收41.08亿元,是同期的3倍多,是全年的1.5倍,增长速度远超金域。
前有狼后有虎,金域面临的压力实在是不小。金域是该向特检延伸,横线扩大检验版图,还是向上游的IVD拓展?第三方医检的未来又在何处呢?
下一期,我们为您揭晓迪安诊断是如何“跑马圈地”的。
参考资料:
[1].梁耀铭:只因我跟广州有段缘,信息时报
[2].金域医学梁耀铭的用人之道,君联资本
[3].金域检验:艰难时刻,医检“狂人”背水一战,中国企业家网
[4].不忘初心,拥抱变革——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奋发前行,金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