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的工作,便是从事水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等研究。水稻养育了人类上万年,但是最初它可没有今天这么可口和营养。人类是怎么把野生的水稻逐渐改造、驯化成适合人类食用的栽培水稻呢?带着这个问题,韩斌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不仅系统鉴定了水稻全基因组驯化选择位点,还证明了亚洲栽培稻粳稻是起源于中国珠江流域并经过二次驯化而产生的籼稻,可谓同时解开了水稻起源和驯化之谜。如今,人们遇到韩斌便称其为水稻专家。殊不知在投身农业研究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基因学专家。早在年,当时正值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起步阶段。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计划携手努力,共同测定水稻中12条染色体的基因组序列,并最终绘制出全部的基因图谱。参与此项目的韩斌不仅率先完成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也由此与水稻结缘,成为了一名非典型农学家。虽然基因检测在今人看来已不再是个新鲜的词,可对农作物进行检测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对此韩斌拿水稻举例称,12条染色体上附着着成千上万个基因,它们蕴藏着高产优质、美味香甜、抗病抗虫、耐旱耐涝等极为丰富的遗传密码,也能为人类如何进一步改造水稻,培育高产优质品种而打开了技术的大门。如今,不管“出身”哪里,也不管“高矮胖瘦”、口感如何,只要通过基因组序列解析,在实验室里一比对,某种无名水稻的前世今生就能被全面“解读”。就像亲子鉴定那样,一查就知道水稻的“父母”是谁,是从哪个“品种”改良而来。然而在韩斌看来,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虽然水稻基因组的序列组成结构已经基本清楚,但是对它代表的遗传功能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韩斌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改良出更优质、高产且可口的水稻,让更多人不仅吃得饱,更能吃得好。精彩故事请收看8月26日晚20:00播出的《未来说第四季:执牛耳者》新闻综合频道、看看新闻APP同步播出
9集大型科技访谈节目《未来说第四季:执牛耳者》,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8月22日—8月30日每晚20:00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连续播出,并在看看新闻APP上同步推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