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

文章来源:温州医科大学学报,,49(6):-.

夏虹,张海月,刘媚娜,李小龙,杨丽红,王明山

(温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温州)

摘要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PL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

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4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抗原(PLG:Ag)、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蛋白S活性(PS:A)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L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应用ClustalX-2.1-win软件将突变氨基酸进行同源物种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

结果:先证者和其祖父、父亲PLG:A均降低为正常值的50%左右,PLG:Ag含量正常,结果分别为45%、95%,64%、94%和64%、%;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Thr;其祖父和父亲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Ala在其11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一致,均为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应疾病。

结论:该先证者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G>A(p.AlaThr)杂合错义突变;祖孙三代均为AlaThr杂合子,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与该家系PLG活性降低有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网站:xb.qk.wmu.edu.cn

-

邮箱:wzyxyxb

vip..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xc/58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