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和PDGFRA基因对胃肠道间质瘤患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GIST60%发生在胃,25%发生于小肠,10%发生于结直肠,极少数可发生于胆囊、阑尾、网膜及肠系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对肿瘤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显示,92-95%GIST患者的干细胞因子受体(KIT)染色阳性,另有5-7%恶性GIST患者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变异,KIT和PDGFRA突变激活被认为与超过90%的恶性GIST发生发展相关。

1.KIT基因突变

GIST的KIT基因突变引起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的激活。GIST中KIT基因易于发生突变的区域有四个,即外显子9、11、13和17。大多数KIT基因突变(约65%)涉及近膜域(外显子11),其次是胞外域(外显子9,约9%),TKI,ATP结合位点(外显子13),TKII激酶活性通路。在原发性GIST中,外显子8、12、14和18的突变较为少见。

2.PDGFRA基因突变

PDGFRA基因是一种酪氨酸激酶III型受体,与KIT相似,激活突变导致下游多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活,控制重要的细胞功能。PDGFRA位于4号染色体,而外显子12、18和14是PDGFRA基因突变的三个区域。一般而言,近7%GIST隐藏PDGFRA基因突变,其中超过80%是外显子18错义突变。在胃和腹部间质瘤中表现出上皮型和黏液基质型,具有典型的多核和横纹肌细胞。PDGFRA基因突变(5-7%)在GIST中较为微弱。PDGFRA突变和KIT突变(80-85%)相互排斥。研究发现,约10%GIST为野生型(WT-GIST),KIT基因外显子9、11和PDGFRA基因外显子18的突变导致WT-GIST的发生及恶化。

KIT和PDGFRA基因检测的意义

1、对于不能确诊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检测KIT和PDGFRA基因,若存在突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对于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检测KIT和PDGFRA基因能够有效的提示靶向药的选择。

3、对于服用伊马替尼失败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若检测结果为KIT外显子9突变或野生型患者,特别是PDGFRA外显子18为DV突变类型,建议直接应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

为了满足临床的不同需求,基因诊断中心开展了EGFR、KRAS、NRAS、BRAF、KIT、PDGFRA等单基因检测项目,检测样本为外周血,临床可根据需求灵活组合。

基因诊断中心

-(门诊)









































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藉尰闄㈡槸鍝
鐧芥枒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xc/5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