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敖汉旗旱作农业从源头发展至今,蕴含着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既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也注重了自我调节和自然生态的平衡,为现代农业带来重要的启示。
●持续传承年的生态智慧
●天然物种基因宝库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未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为敖汉旗政府授牌
现代农业在取得突飞猛进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与食品安全的危机,敖汉旗旱作农业从源头发展至今,蕴含着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既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也注重了自我调节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也是它为什么能够在年的风风雨雨中传承至今。”赤峰市政协副主席、敖汉旗委书记邱文博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南部,这里有上万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还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五百佳”,更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区。
几年来,敖汉旗积极探索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方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中探索出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经。
持续传承年的生态智慧
《中国投资》:敖汉旗是全球旱作农业起源地,其独特的旱作农耕技术和生态文化保留至今,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存的需要,一定是有其独特的生命力,能否概括一下这种生命力来自于什么?
邱文博: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延续万年,经久不衰是有其必然性的。
敖汉旗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适合粟和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作物生长。敖汉旗属于低山丘陵区,耕地平整度较差,近70%的耕地属于山坡地,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从而使以谷子为主的旱作杂粮种植延续至今。
敖汉旗的悠久文明追溯到1万年前,旱作农业萌芽于小河西文化、发展于兴隆洼文化、辉煌于红山文化、传承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元明清至今。敖汉先民经历了“耜耕农业”,开创了“犁耕农业”,农耕经验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创新,农具不断改进,作物品种得以固定和培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模式,并传承至今,这体现了敖汉农民在长期生产中产生的高超智慧。近万年来,敖汉境内发掘出史前文化遗址地,都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敖汉旱作农耕路上,我们的祖先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从先民们使用的石铲、石耜、石刀、石磨盘等,到今天的春种、夏锄、秋收等使用的生产工具,其模式基本相同,由此确保了旱地作物的绿色天然本质。在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体系,这体现了敖汉农民在长期生产中产生的思想智慧。旱地作物种植的田间管理比较复杂,从春播前的耙压保墒到开犁播种再到出苗后的耙压抗旱、人工间苗、除草追肥、成苗后的铲耘灌耥及灭虫等,直到收割入场,要经历一系列的生产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传承几千年的原始农业的影子。
时代步入工业化以来,现代农业在取得突飞猛进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与食品安全的危机。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从源头发展至今,传承了传统农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既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也注重了自我调节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也是它能够持续年的原因。
?春光伴耕归
天然物种基因宝库
《中国投资》:种质资源是敖汉旱作农业的重大价值,它对现代农业的育种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敖汉是如何看待、保护和发掘这一资源的?
邱文博:敖汉旗境内的旱作种子资源繁多,品质优良,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粟和黍为代表的传统种子资源经受万年的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生生不息。
保护传承这些种子资源,对保护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几年来,敖汉旗把保护和发掘传统种子资源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使命,几年间,敖汉旗对濒临灭绝的农家传统种植品种进行搜集与整理,共搜集到谷子、高粱、糜子、杂豆等传统品种个,其中谷子92个。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旗内旱作种子资源进行实物和电子数据整理,建立全国第一个旗县级旱作农业种子资源库。建立了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集合传统品种保护和新品种引进试验两大功能,已成功挽救濒临灭绝的传统种子资源31个。我们深入挖掘敖汉“龙祖、玉源、谷乡”等文化元素,启动了小米博物馆建设项目。年,敖汉旗与中国工程院牵手,成立了由李文华院士领衔的“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小米产业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研究员、博士等高端人才15人,为我们科学保护种子资源、开发利用优秀遗产奠定了科学根基。与中国航天集团合作实施航天育种,敖汉谷子、荞麦、高粱等5种作物8个传统品种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目前已完成三代种植。年以来,敖汉旗连续承办四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云集众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为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把脉问诊、支招施策。
《中国投资》:敖汉旗的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面临哪些挑战?
邱文博:敖汉旗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和挑战。一是认识不高。人们对遗产保护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农业生产上还习惯于高投入、高产出,追求量的最大化,由于传统的耕种方式比较效益不高,给遗产保护带来困难。二是重视不够。各级政府还没有把遗产保护工作,当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三是投入不足。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还没有列入农业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四是政策缺乏。目前,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缺乏农业保险、专项补贴、种质基因保护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五是人才匮乏。遗产保护是一门科学,缺乏专业人才开展研究、探索机理,无法实现在保护中创新,在应用中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未来
《中国投资》:敖汉旗的旱作农业为农业农村未来发展之路提供了哪些启示和思路?
邱文博: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是为了进一步光大。千百年来,勤劳的敖汉人以巧夺天工的农耕技术、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与之一脉相承的史前文化,成为敖汉人的生计之源、文化之基、乡愁所系。
敖汉旗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充分发挥旱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稳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是把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产业振兴相结合,让敖汉小米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一产领域。突出种子优势,持续推进敖汉小米种子工程。突出品质优势,不断壮大绿色有机小米生产基地,打造优质小米种植核心区,提高产品品质。突出创新优势,发展定制农业、可视农业、配送农业,智慧链接小米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突出健康优势,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小米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让耕者得收获,食者得健康。突出循环优势,充分发挥谷子秸秆、谷糠的绿色天然和营养价值优势,力促毛驴、生猪产业健康发展。二产领域。牢固立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敖汉小米百亿元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研制以小米为原料、老少皆宜的有机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延伸产业链条,引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走向高端。扶持小米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向前发展,打造具有敖汉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提高遗产地产品品牌效益。三产领域。依托悠久的旱作农业文化和厚重的史前文化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互联网+农业+文化”战略,构建一二三产网上融合阵地,全面推动线上线下提质增效。
二是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振兴相结合,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今天敖汉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仍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也依然以旱作杂粮种植为主,传统农业种植形态保留完好,生态环境“全球佳”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三是把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振兴相结合,着力打造敖汉农业历史的发扬点、民族文化的传播点、农业效益的增长点、区域经济的促进点。敖汉旗将在文化展示上重点讲好“一粒米”的故事,使敖汉史前文化有温度、有载体、能体验。切实加快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使其成为敖汉最亮名片和最美窗口。
四是把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与人才振兴相结合,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小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加快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五是把农业文体遗产发展与生活振兴相结合,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模式,紧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增值收益。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富起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达小康的目标。
?醉美大黑山
文编辑
本刊记者杨海霞
图片提供|敖汉旗农业局
设计
姜灵枝李玉丹
制作
黄硕存
往期精彩回顾
封面文章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促进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封面文章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封面文章
从遗产保护中汲取养分封面文章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丝路版年9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哪儿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