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家青春洋溢的笑脸,我想起第一次来北大时的情景,距今已经整整四十载了。过去的四十年,就像是一部现实版的穿越剧,变化之大让人无法想象。
中关村大街当时叫白颐路,是一条乡村道路,两侧粗大高耸的白毛杨和稻田充满了乡间情趣。当时进城还是一件很大的事儿,只有一条路公交车,或者就要借用还是奢侈品的自行车了。
四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一切都在变化,但有一点却始终如一,不曾改变,那就是北大人的家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无畏精神和不懈的学术追求。
未来会怎样?你们将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可能是很多青年人心中的疑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国的迅速崛起改变着传统的世界政治格局。这些事情听起来很大也很遥远,但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了。
使同学们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对教育观念和教育传统的挑战。学校正在进行本科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目的就是要为你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大家很快就会进入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一些同学会很在意分数,但千万不要因此而禁锢了好奇心。实际上,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题都会给你一个探索自然和人类自身奥秘的机会。
大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旅程,追随好奇心,以创新和批判的眼光,探求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你一定会斩获更多。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全校自由选课和跨学科的培养计划,会为你们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太功利、太短视,不要随波逐流;要追随你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实际上,每一个专业背后都隐含着专业精神。知识可以过时,但感悟到的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探求精神,会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你的心中,伴随你的一生。
大家知道,AlphaGO击败了人类最顶尖的围棋手,基因编辑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这使一些人开始担心,担心科学技术会动摇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基石。我并不这么看。
苹果公司CEO库克的一句话讲的很好,他说:“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赋予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那样思考问题——摒弃同情心和价值观并且不计后果。”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和机器,而是要“学以成人”。
明年在北大有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全球将有近五千位哲学家参会,这将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盛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学以成人”(Learningtobehuman)。
长期以来,西方的理性人文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全球化和资源环境的挑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表达的仁爱之道,将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伦理基础。
“学以成人”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哲学从理论层面思考“学以成人”,教育则是“学以成人”的实践。
学习绝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囫囵吞枣、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对比、思辨、争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的心得见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规律、求得真谛,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思想活跃是高校的重要特征,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
“学以成人”也是一个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悖论之父”芝诺,学生曾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渊博,为什么总是质疑自己的结论呢?”芝诺画了大小两个圆圈说道:“大圆是我,小圆是你。如果圆的面积是我们掌握的知识,圆外是未知,圆周就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未知,可见知识越多,接触的未知就越多。”
勇于发现和承认自己无知是真正自信的表现。你们都非常优秀,我希望大家不怕问题和困难、不教条僵化,不固步自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质疑、虚心学习。
德国哲学家加尔夫曾说:“良知的声音是寂静的,它在尘嚣之中难以被听到。”学问也是一样,它需要我们忘却世间的凡俗,在寂静中探求、思考和倾听。
祝大家在北大的时光里,能够静下心来,倾听学问的声音,体验成长与创造的乐趣。
谢谢大家!
2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多名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年轻的你们如此优秀,作为校长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你们当中有立志从事新闻工作、来自西藏拉萨的藏族姑娘次旦央吉同学;有年仅13岁、来自安徽合肥的盛一博同学;有热爱中国文化、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RoanGuinan(秦荣)同学。祝贺次旦央吉、盛一博、RoanGuinan(秦荣)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也祝贺全体级同学圆梦清华!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展开新的人生画卷。你们将在这里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你们将在宁静的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在热烈的师生交流中求真论道,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增长阅历,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砥砺前行、挥洒青春、收获情谊。我希望某一天在校园里骑车与你们偶遇,在游泳馆里看见你们矫健的身姿。我更希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你们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你们会经历清华新的变化,感受更好的清华,也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利害的局限和有限生命的束缚;美,有助于拓宽胸襟、更新气象,构筑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美育的首要职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希望你们从今天起,不仅能感受、欣赏水木清华的美,更能努力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
你们要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欣赏美的过程是丰富人生意趣、增强生命力量的过程。艺术是自然和生活在艺术家心灵中的投射。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莫奈的睡莲,艺术家留给人类的瑰宝,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敏锐的生命直觉。长河落日、疏雨梧桐,大自然或雄伟或秀美的景色,带给人们或开阔或静谧的心境。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几十年的游历中,他“登不必有径”、“涉不必有津”,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同时饱览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和秀美绮丽,也给我们留下了文采斐然,堪称“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的《徐霞客游记》。欣赏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也需要有探索的勇气。徜徉在艺术和自然的天地里,你们的世界必将更加精彩,你们的人生也必将通向更加高远宽广的境界。
你们要用心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崇尚真理,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良好的审美感觉有助于发现真理。杨振宁先生在一次题为“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的演讲中谈到:物理学家了解的宇宙结构,到最后就是一组方程式,比如牛顿运动方程式、麦克斯韦方程式、爱因斯坦相对论,无论是星云之大还是基本粒子之小,无论漫长的时间还是短短一瞬,都受几个基本科学规律控制,这是一种大美。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庞加莱说,“我们特别喜好探索简单的事实和浩瀚的事实,因为简单和浩瀚都是美的”。科学之美在于科学理论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是一种客观的、无我的、内在的美,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发现和感知。广阔的科学世界蕴含着无限的大美和惊喜,你们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去品味科学中最美妙的诗篇。
你们要用一生去追求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毅不屈的精神是人性之 美。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献身于人生来平等的理想,他因为坚定推动解放黑人奴隶的事业,倒在了冰冷的枪口之下。但他不妥协、不退却的身影,永久定格在人类史册中。淡泊名利的风骨、谦和包容的胸怀也是人性之美。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为人诚恳、谦虚、温和、朴素,总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在他心中,每个笨拙的背影都蕴藏着可敬的人生与爱;夏夜失眠带给他的也不是烦躁,而是一篇隽永美文《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的人品学问文章,也如清澈的流水,静静滋润慰藉人们的心灵。我希望你们以那些坚守理想价值、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榜样,在完善自己、铸就个人美好人生的同时,温暖整个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多彩的,希望你们与美相伴;人生是漫长的,希望你们向美而行。杨绛学长曾说:“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确实,在很多校友心中,清华园是他们最热爱的地方。清华是这样的美,入心入梦、终身难忘;清华更是孕育美的地方,无数清华人从这里出发,创造出美好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以后,清华将成为你们新的家园。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3
拥抱面向未来的通识教育
——校长吴朝晖在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欢迎你们来到秉承“求是创新”校训的浙江大学,成为全球60万浙大人的光荣一员。此时的你们,既是优秀者,又是幸运者。你们以优异的成绩,在浙大建校周年的重要时刻入学,注定是幸运而不平凡的。今后的你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你们将亲历学校新甲子的跨越发展,见证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历史时刻。
看着你们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我相信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对浙大充满了期待。未来将是发展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科学技术的突破前所未有,人类生活的改变前所未有,产业形态的变化前所未有,突出表现为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颠覆性科技的群体崛起。我们所在的世界,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化互鉴变为现实,各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正日益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所在的祖国,将经济实力、政治优势、文化自信集于一身,是世界发展的“压舱石”,正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所在的杭州,将自然风光、人文名胜、科技魅力显于一城,是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之都,正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的汇聚高地。我们所在的浙大,将天下英才、一流学科、原创成果揽于一体,矢志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正在开启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面对多样、多元、多变的未来,我们如何在未来多样的信息社会中保持发展初心?我们如何在未来多元的全球文化中坚守价值引领?我们如何在未来多变的发展环境中突显自身优势?从高等教育来讲,通识教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发展着的全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经过了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培养绅士的自由教育、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培养有责任感公民的教育模式,迎来了面向21世纪的发展新阶段。当前,第二次机器革命正在加速到来,人的脑力劳动将被部分替代,而我们的国家正在加快崛起,我们需要通识教育开展立德树人、培养世界公民,需要通识教育带领大家感悟综合交叉的知识、形成应对变化的能力、涵育人文科学的素质、培养奉献家国的人格。
我们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的深度融合。连贯“通”“专”“跨”的通识教育,与“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教育体系一脉相承、独具特色。
我们的通识教育致力于传授宽厚的知识。未来的知识将更加追求结构的互联互通、链接成网,强调知识的宽广精深、层次嵌套。希望同学们在浙大享受全方位教学的新探索,在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的创新互动中,建立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形成开阔的见识、深入的认知、跨界的经验,使宽厚的知识成为你们引领未来的基础。
我们的通识教育致力于锻炼卓越的能力。未来的能力将更加呼唤知识建构,讲求在深层次学习基础上的新智慧建构、方法论建构。希望同学们在浙大体会全过程培养的新模式,在第一课堂课内学习、第二课堂校内实践、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第四课堂国际交流的协同培养中,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坚守,形成预判趋势的洞察力、整合资源的创造力、把握全局的领导力,使卓越的能力成为你们引领未来的关键。
我们的通识教育致力于培育全面的素质。未来的素质将更加白癜风治疗周期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