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看来人造的东西还是无法超越天然,因为人类对自然还没学懂,试问,还没学明白的东西如何能仿造呢,再怎么仿也是低仿,差太多。
人类的大脑很神秘,dna也很神秘,到现在都不能研究透彻。梦是怎么回事,意识是怎么回事,遗传是怎么回事。这些东西没弄明白,人类就想学女娲造人,创造人工智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创造出的所谓人工智能,只能画龙不能点睛,不知道点哪里,因此活不了,它只能是个死东西。
人的大脑可塑性超强,人类小孩玩一个游戏,过家家,各自扮演角色。中途规则改变了,小孩子们很快就能适应,马上按照新剧本玩下去。比如下棋,本来你下一子我下一子,现在我们改成你下两子我下两子,或者双人五子棋突然改成三人五子棋,人类马上可以开始玩,人工智能就抓瞎了,它学旧规则都废了老鼻子劲,收集了成千上万的数据,不停地进行机器学习,不停改进它的数据模型,你现在告诉我规则突然改了,可不是抓瞎了么。
开发人工智能,最初的主力就是软件编程师,所以理所当然一直走在数学、工程的道路上,可是越来越发现离不开生命科学、脑科学。进一步还会发现人类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都跑不了。打造一副身躯,有血有肉,可未必就能当成一个人,他得活过来,怎么才能赋予他生命呢,这就是个深奥的问题了。
著名的三个思想实验,图灵测试,中文屋子,还有亿年机器人。中文屋子提到的,一个人在幕后用英文对照表来完成对中文问题的中文回答,他并不懂中文,所以他说,机器人能回答人的问题不代表机器人真的能理解,能拥有人的智慧。
亿年机器人实验提到的一个想法更进一步,认为机器人可能未必产生等同于人类的智慧,但它们可以产生机器人对机器人的智慧。幕后的老外也许并不懂中文,全靠英文对照表,但这个过程,查对照表再对答这些组合行为,已经涌现了对中文的理解。这些理解也许最初粗糙,但还能演化,这个工作一直做下去,对中文就懂了。机器人的智慧也一样,最初粗糙,但还可以演化。人最初也不是现在的样子,也是经过一步步演化学习。
我们人类一样不理解自己的内核,每当产生一个动机,是属于自己的动机,还是被基因操纵的动机呢,但这不影响人类成为智能生物,能彼此交流、合作、一步步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以前王阳明心法认为人的动机很重要,人的行为要跟心里想的一致,要修炼心。一个新的理论,霍华德·拉克林的目的论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更重要,一个经常作恶的人再怎么分辩他本心是好的,也没用。这两种理论就有点像中文屋子和亿年机器人这两个思想实验。前者是更直观的因果关系,后者涉及到有点难理解的涌现现象。
那些改造基因的科幻脑洞,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认为某些基因不够好,因此可以改进,让它变得完美。但这个假设是有问题的,什么基因是不够好的基因。
我还可以这么假设,比方说单眼皮的基因,人们不想要,因为人类社会普遍认为双眼皮更好看。但是有没有可能未来,说个远一点的,一万年以后,地球上出现一种病毒,非常厉害。偏偏就是单眼皮基因的人,能在这场病毒肆虐的灾难中活下来,那么当年把单眼皮基因改成双眼皮的人不是害了自己的后代吗?关键在于,人为设定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面对具体的情况,好和坏有可能完全倒过来。
如此一来,基因编辑技术就算真正成熟了,又有多少人会选择修改自己后代的基因呢?人们都把基因改成“好基因”,那么那些“坏基因”就会慢慢消失,等哪天发现某些“坏基因”有大用的时候,已经找不回来了。人为设计,真能比得过自然本身吗?
但其实别小看生命科学的研究者们,他们当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知道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所以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成熟应用了,应该也会控制范围,或者每一种基因都留下样本。
说到进化,人类一直都在进化,比如眼睛,我猜想人类的眼睛会越来越适应电子屏幕,人类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子屏幕了,新一代婴儿基本上是捧着电子屏幕长大的,且看他们这一代近视的比例。
冷藏幻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