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6日,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关于贺建奎事件的声明,调查结果显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并未参与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也不存在任何研究、财务和组织方面的关系。
中国学者贺建奎曾在去年11月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可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由于实验的伦理争议,批评和质疑铺天盖地。
贺建奎曾在年-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访问学者,自此与该校几位学者有往来,斯坦福大学也因此陷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漩涡。自今年2月以来,斯坦福大学已对多名涉及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研究人员展开调查,如今公布结论。
在事件调查陆续公布结论的同时,国内在基因编辑领域的规则制度建设也加紧步伐。目前,国家卫健委已公布相关条例并征求意见,其中,基因编辑技术被纳入高风险生物科学新技术之列,将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管理。
制度建设正在完善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张新庆对《财经》记者说,新的条例与已有的法规、伦理审查办法及规范等,共同构成了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制度建设部分。
所涉高校纷纷调查澄清
由于伦理问题及技术不够完善,基因编辑婴儿是科学界的禁区,在各国都有一条不可随意逾越的伦理红线。
有学者认为,贺建奎实验从设计和科学目标上,追求的即是新闻性,而不是实验总体的完整性;突破的不是科学前沿,而是伦理学的底线。多位学者及科研院所接连以严厉词句,反对贺建奎实验的不伦。国家卫生健康委年11月26日晚发布消息,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调查核实。
贺建奎亮曾在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称,三年前就已经与科学界接触,并且已经说了这样一个计划;也与美国的相关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在美国,很多专家知道这个事情,他们也是其咨询的对象。
被卷入此事的美国高校,即包括几天前公布调查结论的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调查由一名本校教员和一名外部人员共同进行,现已结束。4月1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没有参与贺建奎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以进行预期植入和分娩的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向贺建奎表达过对这个项目的深切忧虑。当贺建奎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并继续进行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敦促他遵循正当的科研实践流程,包括定义何为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获得知情同意,获得机构审查委员会(IRB)的许可,以及在经同行评议过的期刊中发表这项研究结果。而最后斯坦福研究者们被贺建奎告知,他的研究已获得了IRB的批准。
斯坦福大学涉及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有三位。其中,斯蒂芬·奎克(StephenQuake)是贺建奎在斯坦福期间的博士后导师,而且曾在贺建奎创办的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科学顾问。
有媒体报道,根据往来邮件内容,贺建奎经常告知奎克项目进展。奎克对此回应称,自己一再建议贺建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他以为贺建奎也做到了这点。
另两位,医疗伦理及神学家威廉·赫尔布特(WilliamHurlbut)、血液学家马修·波特斯(MatthewPorteus)也是基因编辑领域的先驱。二位都表示他们不鼓励这样的实验,也不赞成。
斯坦福大学并不是唯一卷入这场“基因编辑婴儿”漩涡中的高校。美国休斯顿的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正在调查研究者MichaelDeem,他是贺建奎的研究生导师,并作为作者之一出现在贺建奎的几篇论文中。
在去年11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时,贺建奎正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该校迅速发出情况声明,称此项研究工作在校外开展,未向该校及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同时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今年1月21日,该校研究决定,解除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校内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法规推进
1月21日,新华社公布调查结果,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概括为贺建奎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调查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贺建奎及涉事人员和机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已出生婴儿和怀孕志愿者,广东省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相关方面共同做好医学观察和随访等工作。
贺建奎的实验如何通过伦理审查,是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