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

白癜风检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8308111517553818&wfr=spider&for=pc

教学目标:

1.阐明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3.构建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基本模型。

教学重点: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

回顾达尔文进化选择学说,提出问题:适合生存的“长脖子”个体一定将这一性状传递给下一代吗?

设计意图

现代生物进化学说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提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新知学习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基于问题探讨,明确生物进化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生活在一起的能够相互交配得到下一代的群体——种群,从而明确种群也是生物的存在单位和繁殖单位。通过图片明确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南极大陆的帝企鹅,种植在中山公园的郁金香)

2.提出观点:自然选择的作用表面上是对性状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决定性状的基因进行的选择。因此,在讨论生物进化时,需要考虑到种群的遗传组成,即基因库,同时提出基因频率的概念。利用假设的昆虫种群示例,演示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

3.若假设的昆虫种群符合①种群非常大,②随机交配,③没有迁入、迁出,④没有选择,⑤没有突变,通过计算发现种群基因组成在每代遗传过程中的特点。在如何以上假设的前提下,种群每一代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利用这种规律,可以对人群中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记性调查,应用于遗传咨询和遗传病预防。

4.基于上述模型建构过程,发现遗传平衡的假设条件在自然界并不存在,从5个条件进行反向归纳,发现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提醒学生注意,一般情况下,自然种群数量较大,雌雄间交配近似自由交配,迁入率和迁出率较低,因此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主要原因。

5.提出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基因频率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材料。具体过程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够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在有性生殖中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经过种群逐代遗传,将积累大量随机的、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6.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但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确定的。通过桦尺蠖的案例,分析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及其在生物进化中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对各种遗传变异进行选择,积累有利变异,提高其基因频率,使得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利用抗生素选择耐药菌的案例,提出细菌耐药性积累的进化原理,明确科学使用抗生素的观点。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问题探讨:重拾上课开始的问题,讨论长脖子的鹿是否是新物种,物种的含义是什么?

1.通过驴、马、骡子的示例说明物种的含义: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与后代的一群生物。

2.新物种产生是由于隔离造成的。明确隔离的基本概念后,通过实例区分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并提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通过果蝇培养实验,构建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一般模型。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的果蝇形成了地理隔离,不同培养基模拟不同环境进行了定向的选择,通过实验组结果发现,培养在不同培养基的果蝇在交配选择上有了一定的倾向性,推测进一步培养,可能造成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的果蝇物种。基于果蝇实验,得到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模型。

4.利用多倍体西瓜的例子,说明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小结提升

归纳概括本节课所涉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要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进化的材料;

(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关阅读

14.遗传平衡定律

15.什么是遗传漂变?

16.“工业黑化”现象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7.自然选择的类型

18.物种的概念及鉴定标准

19.隔离的类型

20.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

21.生物为什么以物种的形式存在?

22.地理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实例

23.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wh/92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