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同其他卫视一样,在省级卫视群中成绩优良的安徽卫视一直没有停止在传统媒体转型期间关于生存、关于发展、关于社会责任的思考和博弈。作为卫视节目研发中心的主任,也许担子更重、面对的问题更加直接和现实。是在大潮中随波逐流、且行且探,还是浪遏飞舟、高歌猛进,都决定性的影响着一个重量级媒体的现在和未来。在现今的媒体环境和卫视格局下,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在与柴焰的对话当中,我们能感觉到这位多年的电视媒体从业者对行业的坚守和热爱,对问题务实的剖析和见解,一番对话,为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柴焰
安徽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研发中心主任,金海豚传媒创始人,服务安徽台15年。近年监制《男生女生向前冲》《我为歌狂》《势不可挡》《超级演说家》《超级先生》《国剧盛典》《亚洲偶像盛典》《非常静距离》等安徽卫视重要节目。
问:中国人喜欢跟风,一档电视节目火了,各大卫视就开始纷纷效仿,另外,经常一段时间内各大卫视貌似不约而同出现十几档同一题材类型的电视节目,比如去年底的亲子类节目和最近的喜剧类节目,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根源是什么?跟风或山寨对于频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策略?
柴焰:首先是台太多了,单卫星频道,加上央视组在内,大几十了吧?这已经了不得了。再想想每个省一堆地面频道,每个市一堆频道,还有县.......大家都需要节目,都需要新节目好节目,哪有那么多呀?老文化早差不多没了,新文化的面目还处于完全虚焦状态。老创作人跟不上时代了,年轻人也还没搞清楚你们说的时代是什么或者根本不关心。一句话,对于文化产品,大家都有些恍惚,都不笃定,所以,容易随大流跟着走人云亦云。
许多电视台也不是完全不想创新,但创新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从卫视竞争开始之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这么多年基本就是收视率,所以事到临头又常常从安全角度考虑,美其名曰这是品牌跟随策略。平台高、节目多的台,创新的承受力强一些;平台一般、节目也不多的台,心理承受力会脆弱很多,“跟随”的时候就比较多。广告客户是造成节目同质化的重要推手。你想创新,客户不买账,反而拿着一堆数据来告诉你现在什么节目观众最习惯接受,然后鼓动你也搞一个,争取胜过现在最出风头的那一个。他心里想的,其实是保守策略,他觉得反正适销对路,市场上流行这个,怎么都会分一杯羹,不会血本无归。所以,电视行业自己鼓吹应该更多“试错”,应该有接受创新失败的承受力,其实有些底气不足,你会发现只要是跟风的尤其是跟得快的,差不多都销售得掉,而破天荒的反其道而行之的,你说得天花乱坠,却很难打动客户。只要你的频道运作以经营为导向,你的内容主动权就不完全在自己手里。但是省级卫视基本上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中级阶段,需要做大体量,创收对于广告的依赖又确实很大,台对于广告市场的有形无形的施压,通常没有还手之力。
中国的电视台,真的不容易。有时候,不跟风吧,市场不干;跟风多了吧,主管部门不干。看起来是广电行业里“管”和“办”的拔河,其实好多问题根子上是另外一根经济杠杆在起作用,杠杆的一头在电视台,另一头在电视台外的广告市场,谁撬动谁,这是个客大欺店还是店大欺客的问题。所以,对于目前的广电来说,发展是硬道理,新媒体天天想着淘汰你,广告商颐指气使地对你,你只有自强不息把产业做大,才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才有选择内容的实力,也才有引导观众的能力,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前面说过,如果不久的将来有3个以上的卫视单频道体量过百亿,再有5、6个频道单频道体量过50亿,相信这些卫视组成的实力集团,会在内容经营上占据相当的主动权,那时整个节目创新的氛围跟现在会有很大的不同,标新立异会成为普遍追求,对创新结果的看法也会更加理性和前瞻。要是这么看,跟风和山寨,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没那么可怕,总归会过去,就像我们记忆中的中国人的穿衣,从蓝绿海洋的沉闷,进入到追求时髦但到处“撞衫”的“初级流行”阶段,进而到了个性化形象设计和以“撞衫”为尴尬的时尚阶段。
问:目前很多节目仍然是以国外引进模式为主,作为从业者,您如何看待中国电视节目原创乏力的现象?一线卫视具备平台、团队、资金资源、机制及影响力等各种优势,最应该承担起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文化及风险,您同意我的观点吗?为什么?您觉得韩国模式的节目为什么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当下国内电视节目的创新方向在哪里?可以透露一下安徽卫视的节目研发情况吗?
柴焰:并不能说是原创乏力,其实是缺少有影响力的纯粹原创。原因多,往大了说,是集体缺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另外就是议论比较多的把知识产权保护不当个事,大家都抄来抄去,也没见有人因为这个违法赔钱,那就会渐渐形成“借鉴”的习惯和风气。“转发”要付钱,“原创”才会井喷。这几年进步很大了,一来觉悟高了,二来广告商看重,都愿意花点钱买模式了,但好的模式只有那么多,渐渐地也没多少可买了,估计又还得绕着那几个热门品类抄一阵子。
原创不够与我们的内容生产长期脱离社会需求、社会敏感度不够有直接关系。一方面,价值观有些聚焦不实,内容常常散神,不光电视,文艺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不上点,所以需要走转改。另一方面大量年轻人不断涌入电视娱乐节目的主创队伍并且渐成绝对主力,面对“老中青三结合”的受众面,难以精准判断实际需求或潜在需求,提供可以对心灵挠痒的内容。
原创显得不够,实际上也是因为原创成功率低,这与操作方法与技能又有很大关系。国内的电视,通过模式引进与生产学习,这几年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提升,大家都看在眼里,但还有更多与节目研发有关的内容,越来越引发国内卫视和节目团队的兴趣,比如如何从市调开始进行节目创意,如何完成从好点子到好模式之间的设计桥接等等。电视台“请进来”“派出去”,其实基本是想解决这些问题。
我完全赞成一线卫视该成为行业内容创新的领头羊,应该敢于尝试新的节目品类。我自己近些年对有些节目始终心存敬意,比如《变形记》、《梦立方》、《顶级厨师》、《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这些节目里也有不算获得市场成功的,但一点也不妨碍巨大的探索意义,因为这些探索,你可以认为是给国内电视行业而不是只给某个频道做的。你有钱了,有高平台了,你不敢尝新不敢试错,就不会赢得彻底的品牌尊重,也会失去好多巨大成功的惊喜。
韩国模式热起来,首先是欧美好模式都被买完了,然后是因为纪实真人秀逐渐被接受,最后就是和韩剧热一样的原因,中韩面孔相似、家庭结构和传统价值观接近。韩国纪实风格的真人秀节目,与国内观众前些年习惯接受的明星综艺也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国内综艺出身的制作团队会有熟悉亲近感,在项目选择时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吧。
国内节目的创新方向?这问题有点大,但过去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于年轻的电视人来说,回家认真了解父母和长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出来观察社会更多的人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喜欢什么,这些工作对于创意节目和设计节目我觉得是必须的,创新应该从观众需求开始。比如中国人逢年过节时,家族几代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大聚会时候,总是会给我们极好的观察社会的机会,会产生很多关于影视剧关于节目的点子和想法。节目的形式不管怎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