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及临床

本文原载于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8(07)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心血管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一、阿司匹林

虽然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不能达到预期临床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

1.COX-1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突变COX-1单体型CGCGCC显著增加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病风险[1]。但是Kranzhofer等[2]通过研究认为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2基因多态性无关。

2.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PLA2等位基因可以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的风险,并且携带该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于阿司匹林疗效不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3]。

二、氯吡格雷

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ACS尤其是行PCI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抗栓治疗作用[4]。

1.CYP2C19基因多态性:

CYP2C19基因的突变位点有很多,已经发现36个。东方人突变携带者中,99%以上是属于*2、*3类型[5]。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可将人群分为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慢代谢(*2/*2,*2/*3,*3/*3),他们在中国人中的频率分别为42.4%、43.4%和14.2%[6]。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影响:

Sibbing等[7]对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研究发现:至少携带一个*2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野生型(1.5%vs.0.4%,HR=3.81,95%CI1.45~10.02,P=0.),同时发现CYP2C19*2/*2慢代谢型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最高(2.1%,P=0.)。携带一个以上CYP2C19*2等位基因的患者与不良临床预后有相关性,更容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8]。Spokoyny等[9]通过研究后发现,慢代谢和中间代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时有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3.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CYP2C19*2和CYP2C19*3携带者需要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以增强抗血小板效果;(2)换用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3)选择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

三、华法林

随着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因素是导致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主要的原因。目前已知与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相关基因达30余种[9],其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itaminKepoxidereductase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83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