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生之后,中国基因治疗断middot

上篇回顾

已成立13年的五加和,一直专注于基因治疗病毒载体开发,自主研发了包括腺相关病毒(AAV)二因素生产系统在内的多个病毒载体生产方案。作为病毒载体生产服务的重要提供方,较早参与国内基因治疗产品开发的五加和,也见证了行业中许多基因治疗产品的诞生和发展。(点击阅读五加和:追逐高效病毒载体系统开发者

江湖之基因治疗系列)

如果以第一个产品上市作为基因治疗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节点,欧洲标定于年,美国在年,而中国则要追溯到年重组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的上市,两年后,又有溶瘤病毒产品安柯瑞获批。

看起来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抢占了先机,但号称“全球首个基因疗法”的今又生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其疗效被质疑,也未能在市场上取得理想的业绩,实在算不得成功案例。此后,恰逢国际上基因治疗领域受挫,中国受此影响,基因治疗领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国际差距逐渐拉开,直到近年来国际上基因治疗逐渐取得成果、渐趋火热的形势下才有所复苏。

实际上,在基因治疗这个领域,中国与国际前沿差距更小、更有机会、更有看点。但因其前沿,因其手段更具备根本性,也因其差距不大,所以业界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更多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产品,还期待一条规范、理性的发展路径,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声名,再出现基因编辑婴儿这般恶劣的闹剧。

毁誉今又生

今又生从立项到上市的过程可以说非常迅速。

年,彭朝晖回国创立深圳赛百诺,今又生就是公司当时最重要的研发项目,产品通过改造腺病毒基因,重组入p53抑癌基因,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公司成立当年年底,今又生即进入Ⅰ期临床,年获批上市用于头颈部肿瘤治疗,开发整个过程仅历时5年,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轰动归轰动,反馈却未必积极,今又生并未得到普遍认可。

其实今又生的开发过程似乎透着点迷离扑朔。伴随今又生的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光环。其开发者赛百诺公司从国家发改委、深圳市科技局等各级政府和各种公共基金中获得的资金支持在万元以上,在提交今又生上市申请时,其审评专家团队也极为豪华,共39名审评专家中有10名中科院院士。连最终商品名的确定也是当时一位国家领导人提议和拍板。但对于一个创新药最重要的科学数据,今又生却是有所缺失的。今又生上市凭借的是Ⅱ期临床数据,没有开展标准Ⅲ期临床,其抗癌疗效是否得到明确验证成为最大的争议点。

自批准上市后,有多位不同国家的专家撰文表达出对今又生的担忧和疑虑。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今又生的临床方案设计、临床数据质量等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包括今又生Ⅱ期临床试验规模比较小,仅纳入位患者;美国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中心头颈部肿瘤项目医学主任MarshallPosner认为试验设计缺乏高度的结构、无法辨别如何进行患者随机化;还有专家提出试验临床终点设定方面没有提供完全缓解的定义,而完全缓解本身较难界定和判断。

有关今又生的疗效问题,国内专家也陆陆续续地开展一些研究。医院张珊文医院潘建基教授开展了一项研究,共招募了82名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今又生和放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今又生组五年生存率较对照组高出7.5%,五年无病生存率高出约11.7%。该结果年发布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中。

不过,类似的研究规模都比较小,不够全面系统,如上述研究只囊括头颈部肿瘤中的鼻咽癌,无法做出全面的分析,所以尽管取得一些积极的数据,却至今无法有力证明今又生的抗癌疗效。

源兴基因创始人、曾为赛百诺财务投资方清华源兴一员的周向军,更了解今又生批准上市的过程。他告诉研发客,每个产品的批准都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今又生的Ⅱ期临床数据相比国内当时其他头颈部肿瘤治疗手段有更好的获益,所以在中国获批上市。而美国当时标准的治疗方案比国内好,相较之下,同类的基因治疗产品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所以申请最终被拒绝。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82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