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学系列你有什么世界观,就能看到什么

前段时间我表妹心情不好,找我聊天。她提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比如奶奶生病了,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但这时,爷爷却不管不顾地丢下奶奶,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地了(“溜了溜了”)。

她疑惑道:“为什么有些大人,都彼此相处了半个世纪了,还丝毫不懂得体贴关怀别人?爱情难道不是应该互相陪伴,彼此支持的吗?”

听了她的疑惑,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因为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很多看似正确的假设,比如“婚姻等同于爱情”,比如“人彼此相处的时间越久,越懂得如何相处”,还有“夫妻相处有一种特定的样子”等等。

但是,这些假设并不完全正确。换句话说,它们过于片面,无法反映现实世界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我这个做姐姐的,知道妹妹早晚有一天,会接触到这个复杂纷扰的世界最真实的一面,不管她是否乐意、以及是否准备好了。

我愿意耐心等她成长,但这个世界不愿意。

或许,让她了解到这个世界近乎残酷的真实,恰恰是我这个姐姐能给出的温柔。

(友情提示:这次的文章略长,请避免蹲坑时间阅读)

01

从“简单粗暴”到“真实全面”的世界观

上面的故事,如果换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男女主角,比如说“阿萍生病了,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但这时,对象阿辉不管不顾地却丢下阿萍,自己一个人跑到外地了”

作为吃瓜群众,一边吃瓜,一边哼哼两声“阿辉真是个渣男”,大概是比较普遍的反映。

以前的我,也会很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归类与总结,因为非常快捷高效啊。所有的人,非好即坏。让我开心的,是好人;惹我生气的,是坏人。所有事情,非黑即白。好人总是能战胜坏人。故事总是有个完美团圆的大结局。王子和灰姑娘从此甜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简单明了。任何人事物,标签一贴,抽屉里一放,我脑子就跟我汇报:“处理完毕,归档!“我的脑子就不用继续受这个事情困扰,而是可以腾出空间给其它事情了。

简单粗暴的世界观,无疑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级简化。它简单有效,很多时候,用来处理一些跟我不大相干的事情就足够了。

但当这件事的主角是“爷爷”时,因为是我们认识的亲人,所以我们不会这么武断地下结论。我们才会觉得“此事必有蹊跷”。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我们才会燃起去了解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念头。

那当“简单粗暴”的世界观,不足以解答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时,该怎么办呢?

我的办法,是慢慢调整自己的世界观,开放自己这个系统,用来接纳更多丰富多彩的思想、价值体系以及思维模式。如果非得起个名字,那我管它叫“真实全面”的世界观。

那就是尽我所能,在我心中建立起一个尽量贴近真实的全面的世界观。学理工科的朋友,你们可以把这理解成一个仿真模型。世界观,是专门用来解释这个真实世界的一个模型。

建立模型的初期,它当然还很粗糙。既不贴近真实,又不全面。但是没关系,我可以每天优化它一点点。

通过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个假设。然后去生活当中去验证。验证后如果觉得假设成立,就加进自己的模型里。

就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每天查漏补缺,但也迭代更新,把过时的部分取缔掉。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世界观,目标是让这个模型越来越趋于真实、全面。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叫“你有什么世界观,就能看到什么世界”。

如果以终为始,那么,因为我希望看到世界最真实、最全面的样子。

所以,我会以此为目标,来完善我的世界观。

02

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当我们年少的时候,由于自身的阅历有限,我们的世界观大多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世界观来源,大概源于离我们最亲的人——父母。父母有着什么样的世界观,会在无形当中对我们造成一些深远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构成我们世界观的底色。

但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成人,跟外界的接触增多,经历了一些事情,也积攒了一些人生经历。这时的世界观,往往还会发生一次比较大的变化。

但是,我们会发现,仅仅依靠父母的影响,以及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往往还是非常“简单粗暴”。还是有好多事情,我们没办法理解,或是说得通。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出生在一个父母非常恩爱和美的家庭,父母从来不吵架。那么,在我的世界观里,夫妻就是应该非常恩爱的,不应该吵架。

那么,假设当我自己结婚了,结果发现开始跟丈夫吵架。这时,我就会开始怀疑人生:他跟我吵架,是不是不爱我了啊?我爸可从来不跟我妈吵架的,他会让着她,哄着她。这样想着,就会越想越难过,心里很崩溃。

此处的怀疑以及一切内心戏,便是世界观不够开阔导致的。

就像我没见过黑天鹅,所以我以为它不存在。

但实际上,黑天鹅真实存在着,只是我未曾见到它,所以没把它加入到自己的世界观里面而已。

世界的局限,往往来源于我们自身局限的世界观。

03

那么,怎么开拓自己的世界观呢?

很简单,就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产生链接。

a.读万卷书

很多事情,虽然我没亲身经历过,但古往今来那么多人,总有人经历过吧?我虽然亲眼没见过黑天鹅,但如果有人见过,他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写成书,那么,我读到的时候,我不就也知道了吗?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要多读书,但说实话,我一直都懵懵懂懂,并不真的明白读书到底好在哪里。

诚然,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很过瘾,看《哈利波特》也很有趣。但身处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其它事情也很有趣啊。刷抖音、吃鸡、混饭圈难道不香吗?我为什么要放弃这些而读书呢?

这真的是个好问题。

一来,在信息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确实变得丰富多彩了。二来,还有更多的娱乐渠道来等着分摊我们的注意力。

但我发现,从拓展世界观的层面上来说,还是没有什么,能够与阅读相媲美。尤其是经典书籍的阅读。

各种未经筛查的信息,既不等同于知识,更不等同于智慧。更糟糕的是,有些虚假和片面的信息不光无用,反而有害。

各种娱乐项目,底层逻辑还是通过满足我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来进行资本变现。虽能填满一时的空虚,却无法给我们提供长久的价值。

而经典的书籍,是被时间验证过的、被大浪淘沙过的精华,是凝结了人类世世代代精神文明的瑰宝。这里面,暗藏着普世无价的世界观。而且,只能被有真正探索精神的人们所获取。

我也是这两年,才慢慢想清楚这一点。娱乐放松谁都喜欢,我也有追剧停不下来的时候,也有喜欢的爱豆。

但是,跟我追完剧后内心的空虚感不同;在阅读经典时,我能感受到那缓慢而持久的内心充盈感。

它带领我离真实的世界更近,而不是更远。

b.行万里路

最直观的办法,那就是自己走出家门,到这个世界上的其它角落,去走一走,看一看。看看其他人都在怎么生活。

比如说我来自北方,那么,我就去南方看看。他们吃油泼辣子吗?他们说话什么口音?他们是有沙尘暴,还是梅雨季呢?

比如,我来自中国,那么,我去欧洲看看。他们那儿的月亮,更圆吗?他们大学住校吗?他们爱打篮球,还是爱踢足球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们很多时候,都只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那么,就多出去看看吧。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负担,背起行囊,正是出门开眼界的好时候。

我个人的经历很特殊,小时候跟家人举家搬迁,辗转了北方、南方、东方、西方,名副其实的四海为家。没有借鉴性,其实也不大推荐,因为有些太折腾了。

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换一个陌生的环境去生活一段时间,会拓宽你的世界观。你会惊叹:“哇,人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啊”。

c.学习哲学

如果说其它的方法,都是自己一点点把世界观拼凑出来,整个过程缓慢而吃力的话;那么学习哲学,就是走了个捷径,去学习一整套现成的世界观。

想想看,有聪明人用了自己毕生的功力,研究出来了一套哲学学说来解释这个世界。这会不会比我们自己花二十几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琢磨出来的东西更有深度、更系统呢?

如果成千上百个这样的聪明人研究过呢?

嘿,还真有。这些就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们。

哲学,学术上又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哲学思想,主要是佛道儒三家,它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我最近就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收获良多。推荐大家结合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b站上的哲学讲座一起看。王教授的课很惊艳,我没想到哲学可以被诠释得这么有意思,看时“法喜”连连。

这里摘一段冯友兰先生的话: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就在人生中。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学习哲学,就是在帮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d.结交良朋益友

自己能去到的地方,能读的书,能学的思想,到底还是有限的。但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能结交到一两个跟我们心意相通的朋友,我们就可以结伴同行,一起探索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们不用十分相似,甚至可以在外人看来完全性格不同。我们不用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可以素未谋面。而我们的世界观,往往是既有重合、又有差异的部分的。重合的部分让我们彼此理解;差异的部分让我们拓宽彼此的世界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懂得求同存异,尊重对方的差异。而且我们除了一起吃喝玩乐之外,还能聊一些触及精神和心灵的话题。

因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是非常需要缘分的。所以,需要我们有敞开心扉的能力和意愿,去积极感知世界上跟我们有缘的人。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跟这种朋友在一起,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是能够拓宽自己的世界观的。在思想碰撞的时候,往往还会激发出一些新的灵感。

因为有朋友,所以在这个世界,我们才并不孤单。

04

所以,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说了老半天,我妹妹的疑惑还没被解答呢。

a.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首先,我想从“行万里路”中获得的经验里总结一条,那就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恩爱的夫妻有没有?有的。那彼此仇恨的夫妻呢?也有的。

我妹妹他们这些95后可能没看过,但我小时候家里总是放着几本《知音》和《家庭》的杂志。我没事找到了就会翻着看看,然后就能了解到很多家庭刑事案件。

哇,A因为外遇被发现了被B给杀了。C因为没追到D记恨在心,所以给她泼了硫酸毁容,等等这一类的。

举的例子有点极端哈,这里就是为了展现一下,亲密关系可能存在的各种方式。既有我们可能向往的,也有我们会去极力避免的。

当然,大多数夫妻,可能是用比较中庸的方式在相处。

我相信,你肯定也在餐厅里观察到过以下场景:一对小年轻夫妻,两个人虽然面对面坐着,却低头玩着各自的手机。

你说他们恩爱么?你说他们不恩爱么?不大好说。或许用“貌合神离”来形容那个状态比较恰当吧。

世界很少是纯黑或纯白,大多时候,都是灰色的。

b.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然后,从“学习哲学”里,我了解到佛家四大法印之一,就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法长久的,都会改变、消逝。比如说我们人,总有一天会死去。

而像婚姻这种东西,它也是有寿命的。有时它会变质、有时它会瓦解。但最迟当有一方离开人世时,它就会不复存在。

了解了这个,会不会看世界的时候过于悲观呢?

我觉得不会。恰恰相反,人会因为看清了事物的本质,而变得更加乐观。

因为当改变和消逝显得稀松平常的时候,你却会越发懂得珍惜当下还鲜活的它。

c.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读万卷书”时读到进化论,我们了解到,人跟其它动物一样,是被基因驱动的动物。我们有着保留自己的基因,并且把它传递给下一代的底层欲望。我们之所以会自私,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想要自保,而不是毁灭。

所以,我们会趋利避害。对我们自身生存有利的事情,我们就会去做。对我们自身生存没有益处、有害的事情,我们就会避免去做。

听起来好像有些无情,是吧?

还好除了底层的基因,我们人类也还有其它东西。比如说社会文化、法律体系、道德规范等等,来约束和感化人们,让人们不可以任凭自己自私的基因肆意妄为。当然了,在个别理想的情况下,还会有无私的爱。

但是,种种这些,总还是会有它的局限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总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浮出水面。

照顾生病的伴侣,肯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说不定会累坏身体,甚至减少自己的寿命。

有些人,面临这个选择,会因为世俗道德观念,而选择照顾患病的伴侣。

也有些人,面临同样的选择,会因为趋利避害的自私本性,选择抛下自己的伴侣。

谁对了?谁又错了吗?

其实,好像也没有对错。

只有每个人面对选择,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不同人性而已。

写在最后

不知道我妹妹读了文章,会有什么感触呢。

反正我写文章的时候,还挺惊叹这个世界的复杂和张力的。其中奥妙,也远远不是我几篇文章能够“观”清楚的。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想来,大概就是一千个世界观的产物吧。

-END-

你可能还想看:

25+岁大学毕业的我们,才刚踏入“人生”这所大学

人生大学系列:怎么做选择,才不会后悔和遗憾?

拓展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自私的基因》——RichardDawkins

原来是里:对四字词语有执念的四字姐姐。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喜欢有情有理的文字,爱天马行空的脑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80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