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就取消春节吧

不得不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我觉得主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因为生活变得好了,失去了对于过年的期待。小时候穷的时候,平时吃不到什么好东西,也穿不到好衣服,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好饭、穿上新的衣服,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期待,对于美好的一份期待。现在不同了,随着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不再是一年才能吃上一顿肉馅饺子,穿上一次新衣服了。平时的生活和过年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对于过年也没有了什么期待。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让人心心念念,一旦得到,就会自然而然的变得麻木。

就像我们买了一个新手机,一开始拿在手里像个宝贝,摔了一下都会仔细看下有没有磕到,时间久了,再摔了也没有那么敏感了,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底层机制,对于熟悉的东西,我们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以便节省身体的耗能。无论是对于物品还是对于人都是如此。另一半无论是个帅哥还是美女时间久了,就会变得习惯。

吴伯凡老师管这个叫:认知阑尾,意思是这是在演化中形成的一个认知模式,在原始社会中就是要努力节省资源的,因为不节省资源的那些,基因都没有留下来,早已消失了。这种认知模式很有效在那个时候,但是发展到现在,这种认知模式就不太合理。环境变换太快,身体没有跟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遗留下来的认知模式就会不断的在影响着我们。

还有就像人对于糖的需求一样,在自然界中,糖是非常稀缺的,我们找到了就是要赶紧吃掉,以便维持身体的运转需要,但是在现代社会,糖变得不再稀缺,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中都有糖,现在身体要做的是,控制糖的摄入,不过还是像刚才讲的一样,演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我们改掉一个基因中的习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是现代社会变化的太快了,身体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就造成了很多以前难以想象的问题,就比如说像糖尿病这种,以前怎么可能想象说人会因为糖的过量食用导致糖尿病的产生,在中国仅仅是五十年前都很难以想象的,那时候多穷啊,社会变化的太快了。

有太多的情况都是如此,再比如恐惧也是一样的,在原始社会中那些不知道恐惧的人,他们基因很难保存下来,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过度的恐惧会使人变得不自信,我们是需要恐惧的,但是过度恐惧就不好了。它让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够勇敢,而只有勇敢的去做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适应这个时代,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回想小的时候,我们听的最多的话也许就是不要,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也正是这些不要,使得我们变得小心谨慎,变得不够勇敢,而勇敢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品质,它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

人一方面是喜欢确定性的,比如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得到确定性的结果,它能不能做成。另一方面我们是需要不确定性,比如说对于节日这样的,节日通常情况下都是固定的,是确定性的,但是只要是确定性的节日,人就是会对于它不会再有惊喜,因为它是确定性的,只有不确定性的,意外的收获才会对于我们形成意外感。这也是造成我们对于春节不再感冒的一个原因。

人和人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的七年之痒就是生活达到非常的习惯性,生活变得完全确定性,完全没有意外,当然这个意外是指好的一面的意外,当生活变得足够的确定性,就不再需要多少的注意力去投入,也就会剩余很多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只要外部,有一点新鲜的不确定性就会吸引到那一部分闲置的注意力,从而对于确定性的生活产生攻击,甚至会导致它的崩溃。

面对这个变化飞快的世界,我们要形成一种新的认知来面对它,就是终身学习。不断的学习就是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让自我不断更新,就像操作系统更新一样,虽然硬件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功能却增加了,功能增加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增加,意外的好运也会增加。甚至我们在选择和谁在一起相处的时候,这个也应该作为前置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对方是一个可以自我更新的人,那么生活就不会变得麻木单调,生活就会充满各种可能性。让自我不断更新也是给别人带来惊喜的一个过程,你说一句话人家可能就会觉得,怎么这个你也懂,这样别人就不会轻易的给你贴标签,标签就是对于一个人的确定性描述,你变得不确定就不会被标签所束缚。

葫闹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80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