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上个月,
一段网约车行车记录仪下的视频,
在网络上热传。
女孩连续加班半月无休,
生日这天准备早些下班,
却被半路叫回公司加班,
瞬间崩溃痛哭。
视频中的女孩一边哭,
一边念叨着这几句话↓↓↓
她的生日,没有蛋糕和祝福,只有说不尽的心酸和落寞…"就联通银行给我发了信息,祝我生日快乐,别的人也没和我说生日快乐…"司机见状安慰女孩并免费将女孩送回公司…视频引发网友万千感慨:这不就是自己真实的写照吗?生日当天加班,对于饱受社会拷打的中年人可能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打工人,就是一拳暴击了。
而这种暴击,也是每个孩子修炼成“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内卷化的时代,如何事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让他们领教了现实残酷后,不至于心理落差太大,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于宏大,我们不妨回到开头的故事上来:是什么原因让那个女孩突然崩溃了?
除了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还有城市生活的孤独感。
在人又多又忙的大城市,孤独几乎是一种常态。
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身边的每个人,都真正意义地上活成了一颗“螺丝钉”,一个坏掉了,再换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崭新的上来。
没人关心一颗螺丝钉的命运。
可能你会说,这是职场,我们来职场就是为了赚钱,不是交朋友的。
可是就拿那个女孩来说,她动辄就连续加班半个月,每天下班都赶不上末班地铁要打车回家,她又该用什么时间,去哪里交朋友?
对于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孤独和焦虑,往往是交替存在,甚至互相作用的两种东西。
工作压力大,越焦虑的时候,就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人际关系,不得不忍受孤独。
而每个感觉到自己孤立无援的瞬间,也都愈发地提醒这些年轻人,没有人能帮你,所以只能靠自己,只能更努力一点。
于是再陷入更深的焦虑中。这似乎已经成了个死局。
孤独,焦虑,无休无止的竞争压力,也许会是当下,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主旋律。
作为个体,我们都很难改变这些。我们将来甚至没法跟孩子说,你要量力而行别太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交朋友……
这都是正确的废话。
如果现实就是这样,就是很难交到朋友,很难不加班,很难不崩溃,甚至很难遇到那样一位好心的网约车司机,大城市的幸福感太低,孩子,你该怎么办?
这就如同问一个成年人,你有多久没开心了?
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觉得自己获得了他人认为可以带来幸福的事物,但还是很少感到幸福。
实际上,快乐感,或者称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且复杂的感受,对于孩子及其一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财富,而拥有获得快乐,特别是持续获得快乐的能力,是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非常缺乏的一种本领。
二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我们持续的幸福感水平,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
第一是幸福感的起点水平,由先天遗传、基因等因素决定,对幸福感水平起到50%的决定作用。
第二是生活处境,包括一些正面负面的事件,比如婚姻状态、收入水平、外貌、睡眠质量等,对幸福感起到10%的决定作用。
第三方面则是自发性、志愿性的行动,是我们能够自发改变我们幸福感水平的部分,也就是说,剩下的40%的决定作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所以,让自己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从小培养,大有裨益。这里给各位爸妈提供三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1、细水长流,追求点滴的幸福
我们一般喜欢生日或者节日放纵,吃大餐,或者一项大工作结束之后,再集中性地奖赏自己。
但这样的奖励模式其实并不能让人长时间保持幸福感。
让幸福感持久的秘诀是:额度小,频次高。每天都有一个小小的刺激,而不是压抑了许久进行一次大的放纵,这样会把幸福阈限提高,放纵之后也会很快就趋于平淡。
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过著名的“前景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于正面收益的幸福感会趋于平缓。一开始小小的奖励就会带来很大的幸福感,后面即使收益增大,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太多,对于损失也是如此,当损失大到一定程度,我们的失落感也不会降低太多。
举个直观的例子,告诉别人坏消息时要一次性说完,好消息却可以一点点分散分享。
而研究显示,那些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小奇迹并会被这些奇迹感动的人会更快乐。所以,不妨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