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是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年。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读者。久闻这本书大名,终于找到时间阅读完了,总体还是可以,可能有一部分理论内容由于个人认知有限,读起来笔记烧脑没读懂,其他一些的理论还是比较开脑洞的,比如:让我重新认识了博弈一轮-原来只知囚徒困境,却不知重复博弈的最佳决策是长期的合作;雌性对亲代的养育投入更大于雄性;更能确定亲缘关系就更能对对方做出利他行为;女性会停经而男性生殖能力一直存在的原因等!
以下是对本书内容的一些梳理记录:
开篇:本书绝非杜撰之作。它不是幻想,而是科学。“事实比想象更离奇”。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
一、为什么会有人
#“群体选择”理论:一个群体,如一个物种或一个物种中的一个种群,如果它的个体成员为了本群体的利益准备牺牲自己,这样的一个群体要比与之竞争的另一个将自己的自私利益放在首位的群体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因此,世界多半要为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占据。
#自私的个体行为只能带来短期繁荣:甚至在一个群体缓慢地、不可抗拒地衰亡时,该群体中的一些自私的个体,在损害利他主义者的情况下,仍可获得短期的繁荣。
二、复制基因(这一段没怎么读懂)
#复制基因: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也许在岸边逐渐干燥起来的浮垢上,或者在悬浮的微小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阳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就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的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者。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replicator)。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看起来这种偶然性非常之小。
#我们成为基因的载体:在今天,基因群集相处,安稳地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与外界隔开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间接途径与外部世界联系,并通过遥控操纵外部世界。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三、不朽的双螺旋
#DNA:由一对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相互交织,呈雅致的螺旋形,这就是“双螺旋”或“不朽的螺旋圈”。核苷酸构件仅有4种,可以把它们简称为A,T,C和G。在所有动物和植物中这4种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它们缠绕交织在一起的顺序不一样。DNA指令是由自然选择安排的。DNA分子做的两件重要事情是:第一,它们进行复制,就是说进行自身复制。第二:DNA又如何按蓝图开展工作呢,将如何转变成人体的组织呢?--DNA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
#基因的定义是: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
#基因是不朽的:它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和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
#基因本身无好坏,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是“坏”的基因:影响锋利的食肉牙齿形成的基因并非本来就是“坏”基因。只有在草食动物种种特征形成的基因所主宰的基因库中,它们才算是“坏”基因。
#有趣的基因繁殖:雌蚜虫能产出无父的、活的雌性后代。每个这样的后代都具有它母亲的全部基因。一个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甚至可能有一个更小的胎儿在它自己的子宫内。因此,一个雌蚜虫可以同时生一个女儿和一个外孙女,它们相当于这个雌蚜虫自己的双胞胎。
四、基因机器
#从一开始,一切的动物联络行为就掺有某种欺诈的成分,因为所有的动物在相互交往时至少要牵涉某种利害冲突。
#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能够控制其生存机器从而充分利用环境的基因,包括充分利用相同和不同物种的其他生存机器。
#属于同一物种的生存机器往往更加直接地相互影响对方的生活。原因之一:自己物种的一半成员可能是潜在的配偶,而且对其子女来讲,它们有可能是勤奋和可以利用的双亲;原因二:同一物种的成员,由于非常相似,都是在同一类地方保存基因的机器,生活方式又相同,因此它们是一切生活必需资源的更直接的竞争者。
#物种间基因的冲突:狮子的基因“想要”肉供其生存机器食用,而羚羊的基因是想把肉作为其生存机器进行工作的肌肉和器官。肉的这两种用途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就发生了利害冲突。
六、基因种族
#父亲对子女养育的投入更低:在许多物种中,做母亲的比做父亲的更能识别谁是它们的后代。母亲生下有形的蛋或孩子。它有很好的机会去认识它自己的基因传给了谁。而可怜的爸爸受骗上当的机会就大得多。因此,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乐于为抚养下一代而操劳,那是很自然的。
#“真正的”亲缘关系的重要性可能还不如动物对亲缘关系作出的力所能及的估计,更能确定亲缘关系就更能对对方做出利他行为。比如:父母之爱比兄弟/姐妹之间的利他行为普遍得多而且真诚得多;母亲更容易确认孩子是否为其亲缘,所以目前比父亲更乐于为抚养下一代而操劳;外婆和舅舅天热地比奶奶和叔伯更亲孙辈/外甥(子侄),这是因为外祖母/舅舅比祖母/叔伯更容易确认孩子的亲缘性。
七、计划生育
#领地是繁衍后代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雌性动物因雄性动物不拥有一块领地而拒绝同其交配。有时,雌性动物由于其配偶被击败,领地被占领,而很快就委身于胜利者,这些情况的确时常会发生。甚至在明显是忠诚的单配留物种中,雌性动物许配的可能是雄性动物的领地,而不是雄性动物本身。
八、代际之战
#亲代投资(P.I.)的定义是:“亲代对子代个体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投资,从而增加了该个体生存的机会(因而得以成功的繁殖),但以牺牲亲代对子代其他个体进行投资的能力为代价。”
#妇女停经现象形成的原因:一个妇女如果自己继续生育子女就不能集中精力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那么她丧失掉子孙辈对她反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使母体在中年丧失生殖能力的基因就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孙子孙女体内有这些基因,而祖母的利他行为又促进了孙子孙女的生存。
#男性生殖能力之所以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渐衰退的原因:父亲对每个儿女的投资额比不上母亲。甚至对一个年迈的男人来说,只要他还能使年轻妇女生育,那么,对子女而不是对孙子孙女进行投资还是合算的。
#幼儿不会漫无节制地自私的原因:根据特里弗斯的说法,一个自私的幼儿在攫取额外的食物时必须承担丧失其兄弟或姐妹的风险,而这些兄弟或姐妹体内有它的一半的基因。正因为如此,它在攫取食物时会适可而止。但兄弟或姐妹只是各种亲属中其亲缘关系指数是50%的一类亲属。对于一个自私幼儿来说,它自己的未来的子女和它自己的兄弟或姐妹同样“可贵”。因此,它在攫取额外资源时应估算一下为此必须付出的全部代价,不能漫无节制;这种自私行为不仅会使它丧失现存的兄弟或姐妹,而且要使它丧失其未来的子女,因为这些子女必然也会以自私行为彼此相待。亚历山大认为,青少年时期的自私性遗传到子女一代从而减少自己的长期繁殖能力是不利的。
#最理想的抚养策略:母亲能够抚养多少子女就抚养多少,但要进行平均投资,直至她们自己开始生男育女时为止。
九、两性战争
#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就个体来说,称心如意的算盘是“希望”同尽可能多的异性成员进行交配(我不是指为了生理上的享乐,尽管该个体可能乐于这样做),而让与之交配的配偶把孩子抚养大。有些雄性已经这样做了。
#卵子-精子怎么分化出来:起初同型配子生殖:两个同形配子相互融合时,各为新的个体提供数目相等的基因,而贡献的食物储存量也相等。→同型配子进化:略大的同形配子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普通的同形配子占优势,因为它一开始就能为胎儿提供大量的食物,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被保留下来。凡能制造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的配子的个体享有一个有利条件:它能够大量制造配子,因此具有繁殖更多幼儿的潜力。自然选择有利于制造小的但能主动找到大的并与之融合的性细胞。→诚实的配子变成了卵子,而狡猾的配子则演变成了精子。
#雌雄在生育繁殖上的差异:每一雌性个体能够生育的幼儿数量是有限的,但雄性个体可以繁殖幼儿的数量实质上是无限的。卵子在提供食物储存方面却远远超过精子:实际上,精子并不提供任何食物储存,只是致力于把自己的基因尽快输送给卵子而已。因此,在受孕的时刻,做父亲的对子代的投资,比他应支付的资源份额(50%)少。由于每个精子都非常微小,一个雄性个体每天能够制造千百万个。这意味着他具有潜在的能力,能够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不同的雌性个体使一大批幼儿出生。
#性比率一直相等的原因:生育同等数目的儿女的策略,是一种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就是说,凡偏离这一策略的基因就要遭受净损失。比如:凡是生育一个儿子的个体,就会有极大的机会成为几百个海象的祖父或祖母。只生女儿的个体能确保几个外孙、外孙女是无疑的,但同那些专事生儿子的个体所拥有的那种遗传上蔚为壮观的前景相比,就要大为相形见绌了。因此,生儿子的基因往往会变得多起来,而性比率的钟摆就又会摆回来。
#每对配偶都希望存活的子女越多越好。分歧在于,谁将承担抚养这些子女的主要责任。在任何一个子女身上,他或她投资得越少,他或她能够生育的子女就会越多。显而易见,实现这种愿望的方法是诱使你的性配偶在对每一个子女进行投资时付出比他或她理应承担的更多的资源,以便你自己脱身同另外的配偶再生子女。这种策略是一种两性都向往的策略,不过对雌性来讲更难如愿以偿。从一开始卵子付出了比雄性多的投资额,怀孕哺乳承担着孕育每个幼儿的任务,承担了比做父亲的更大的“义务”。为了把另一个新的幼儿抚养到同死去的幼儿同样大小,她今后必须比做父亲的进行更多的投资。如果她耍花招,让做父亲的照料幼儿,自己却同另一个雄性个体私奔,父亲也可以将抛弃幼儿作为报复手段,而其所蒙受的损失,相对来说要小。因此,至少在幼儿发育的早期,如果有这种抛弃行为发生的话,一般是父亲抛弃母亲和孩子,而不是相反。
#雄性在亲代投入中对单个孩子的付出更少,而倾向于投入在更多的孩子中:在许多物种中,做父亲的确实也非常勤奋,而且忠实地照料幼儿。但即使如此,我们必须估计到,在正常情况下,会有某种进化上的压力,迫使雄性个体略微减少一点对每个幼儿的投资,而设法同其他配偶生更多的子女。但父亲也不会轻易抛妻弃子,因为不管怎样,只有在妻子有条件不依赖他人抚养幼儿的前提下,父亲抛弃妻子和幼儿才会有好处。
#人类的妇女采取的是家庭幸福策略,而不是大丈夫策略。人类社会事实上大多数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更大的可能性是,男人大多倾向于杂交,女人大多倾向于一夫一妻。
#现代社会是一个女性展示自己争夺男性的社会:动物的世界是雄性尽其所能地艳丽以吸引异性,而在人类社会里孔雀展示尾巴一样炫耀自己的毫无疑问是妇女而不是男人。生物学家不得不感到疑惑,他观察到的社会是一个女人争夺男人而不是男人争夺女人的社会。
十、你为我挠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
#生存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亲代的、有性的以及进犯性的相互作用。
#动物为什么喜好群居:动物之所以要聚居在一起,肯定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的交往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
十一、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觅母是指人类文化。曲调、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觅母。觅母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一个科学家如果听到或看到一个精彩的观点,他把这一观点传达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他写文章或讲学时也提及这个观点。如果这个观点得以传播,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观点正在进行繁殖,从一些人的大脑散布到另一些人的大脑。
#觅母的宿主: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觅母的工具,就象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
#觅母的第三个普遍的特性:精确的复制能力。
#觅母不朽:我们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觅母。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功绩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怀。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马可尼等人的觅母复合体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
#觅母为我们对抗自私基因的暴政: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十二、好人终有好报
#重复博弈的决策:简单博弈里只有两种策略,合作或是背叛。但重复博弈则可以有很多我们想象得到的策略,并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的最佳方案。比如“大部分时间合作,而在随机的1/10时间里背叛”这个策略,便是成千上万的策略里中的一个。策略也可以基于过往历史来作出决定。而最佳的决策是合作,有利于双方更长期地发展下去,好人终有好报。
#博弈理论家将博弈分为“零和”与“非零和”两种:“零和博弈”指一方的胜出即是对方的损失。棋类游戏便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博弈双方的目标是胜过对方,使对方获得损失。囚徒困境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这里,银行家支付了金钱,博弈双方可以携手合作,一起笑到最后。
#人性的弱点:我们可能会对某位异性无法抗拒,即使理智告诉我们他/她并不可能是长期的约会对象。这种感觉同样适用于对垃圾食品的无法抗拒。
#生命与晚餐的原则:“兔子跑得比狐狸快,因为狐狸奔跑是为了晚餐,而兔子奔跑则是为了活命。”
结语:自私的基因小结
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动力都是复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复制。复制因子最终因机缘巧合,由小颗粒随机聚合而形成。当复制因子来到世间,便为自身制造了大量无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复制过程是完美的,复制因子也因此有了许多不同的种类变异。一些变异失去了其自我复制的能力,它们的种类则随着其自身消亡而灰飞烟灭。但许多变异还是在这过程中找到新的窍门:它们逐渐变成更好的自我复制者,比其祖先和同类都要更好地复制着自身。
梧桐树下
二手理论传播,生活碎碎念,喜欢写点小文字,等你共鸣。对了,还是个化妆品产品开发~以上,如有误,欢迎指正,侵删!ii陈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