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癌基因ALK竟是胖瘦的开关科学

我从来没想过,强力致癌基因ALK还会这样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面前。

今天,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院JosefM.Penninger团队,联合瑞士Nestle健康科学研究所NeleGheldof和JorgHager团队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ALK基因中的一个突变,竟然与健康年轻人体型消瘦,怎么都吃不胖相关。他们随后在模式动物中做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下丘脑神经元中表达的ALK,竟然能通过交感神经调控脂肪的分解。敲除ALK基因之后,即使让小鼠长期吃高脂饮食,依然长不胖[1]。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表明,癌基因ALK还是个“瘦身基因”。

▲论文首页截图

如果你留意观察,在你周围一定有这样两类人:一类无论怎么少吃多运动都不见瘦;另一类无论怎么多吃不运动都长不胖。这两类人互相嫉妒。

Penninger等注意到,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肥胖的研究,也发现了很多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位点,不过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基因被证实是肥胖易感基因;此外鲜有研究探索体型消瘦的遗传学问题。

Penninger团队决定走鲜有人走的那条路,去探索下瘦子为什么总是那么瘦的问题。说不定能曲线解决胖子们的烦恼。

▲JosefM.Penninger

Penninger等找到了爱沙尼亚生物库(EGCUT),从中提取了两类年龄在20到44岁之间的人的数据:一类是瘦子,他们是BMI持续在处于最低的6%,且没有进行性脂肪营养不良和神经性厌食症等疾病的人,经过年龄和性别的调整,这部分人的BMI通常在18以下;第二类是对照组,BMI在30-50百分位数之间。

最终,瘦子有人,仅占整个数据库的1.9%左右,这说明这类人真是不多。对照组有人。

▲研究方式

随后研究人员就基于上面的数据,开展GWAS研究。通过一番比对分析,最终找到了5个与体型消瘦有关的变异位点。有两个位于基因之间(ICE1和MED10,FOS和TMED10之间),两个位于基因里面(DEPTOR和ALK),另外一个在一个未定性的长非编码RNA里面。

无论是谁,看到上面的五个基因位点都会大吃一惊。因为大名鼎鼎的癌基因ALK竟然赫然在列。

显然,ALK的出现,也吸引了Penninger团队的注意。他们迅速分析了ALK这种变异在其他人群中的情况。结果发现除了非洲血统的人群比较少见之外,欧洲、亚洲和美洲人群中都算比较常见。

考虑到之前关于ALK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癌症,科学家对ALK是否存在其他生理功能几乎一无所知,Penninger团队察觉,他们的这个发现,或许能让我们对ALK有全新的认知。

▲五个突变

为了心里能有个底,Penninger团队首先基于RNAi技术,在能快速生长和繁殖的果蝇中迅速做了个验证实验。沉默果蝇的ALK基因之后,果蝇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代谢调节也出现异常。

随后,研究人员又在这个数据库,以及其他的数据库中做了深入的关联分析,发现上面挖到的5个基因位点里面,只有两个与代谢性状相关。让研究人员感到兴奋的是,ALK的变异位点,居然与BMI、血浆甘油三酯水平、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葡萄糖平衡、血浆脂蛋白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多个代谢性状密切相关。

如此看来,ALK这个基因真的有可能与长不胖有关系。小鼠实验可以安排上了。

▲快看看你的ALK有没有这样的突变

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ALK,熟悉的朋友可以跳过不看。

ALK的中文名叫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它最早是因为和其他的基因发生重排出现过度激活,导致肿瘤的发生才被科学家揪出来的。

目前科学家已经在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发现了20多种ALK重排和突变[2]。ALK重排目前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靶点,相关药物已经投入临床使用。

由于ALK主要在大脑中表达,因此它也被认为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ALK基因被敲除的小鼠,除了出现了微妙的行为变化之外,其他各方面似乎都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变化。

只有一个研究记录到ALK缺陷型小鼠体重似乎出现下降[4],但是做这个研究的科学家没有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71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