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惊人的一张图从基因传看基因技术

人这东西说到底,不过是遗传因子的载体,是它们的通道。它们就像把累到的马一匹一匹地丢弃一样,把我们一代一代地换骑下来。而且遗传因子从不思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无论我们幸福还是不行,它们都不关心。因为我们不过是一种手段。它们只思考一点:对它们来说,什么东西效率最高。

——村上春树的《1Q84》

不管是文学家的比喻,还是科学家创造的新概念,都只强调了基因的某一层次,而忽略了其实多面性。本质上讲,基因不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发生改变,但同却可以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影响。表观遗传学就是研究这个问题,基因上有着一段段的标注,而后天的习惯和生活环境会影响这些标注,即决定了哪段基因从你的“基因命运薄”上划掉。父母甚至祖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让他们的孩子天生就比别的孩子寿命短一些,或者更容易发胖。而自身心态的不同,也可以使得贫困生活留给你基因的标记并非有害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发现,人终究不只是遗传因子的工具,人的自由选择不是无意义的挣扎,而是英雄般的壮举。

《基因传》从百年前的达尔文写起,一直讲到后基因组时代,有着史诗一般的宏大视野。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本硬科普,本书不只是理性的叙述,还混杂了许多作者自己家庭的往事和亲身经历,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很有人情味,不像一般的科普书那样佶屈聱牙。

看完这本书,我愈发相信基因科技正在爆发前的临界点上,就如同90年代的互联网,很多人都看到了机会,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会低估技术爆炸的影响范围。正如人工智能将会让大多数人的生活发生几千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基因科技将会对未来带来同样深远的变革。

制约基因技术的几个因素正在被一一克服。以前,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解释那些我们真正关心的性状,比如我们会爱上什么样的人,怎么过上幸福的生活,以前的科学界对于这些由多个基因的组合再加上环境作用导致的复合影响的情况无能为力。但在不远的未来,基因测序成本的下降将会让每个人都可以很低廉的成本读出自己的基因信息。

“区分哪些音节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判断哪些音节是可以区分的。”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这则印度格言。人们对基因的了解愈多,愈发现基因的复杂。面对复杂,我们要做的是用复杂对抗复杂。深度学习算法的改进,加上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生理信号,海量的数据使人类第一次可以研究清楚究竟是哪些先辈的“遗产”决定着我们当下的爱与恨。

然而真正打通壁垒的是——基因编辑。当我们能精确地修改基因,不止是体细胞的DNA,还有生殖细胞的DNA时,我们就真正变成了第一种可以定向的引导自我进化轨迹的生物,这似乎使得人类具有了上帝的能力。仅仅保证个人的选择自由就足够了吗?是否还应该强调一下多样化?例如,当我们决定消灭了精神分裂这样一种病症,我们会不会可能会失去像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纳什那样的数学天才以及像梵高这样的画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做出这样的选择,又凭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对这些问题的忽视,造就了今天转基因科普上的缺失,从而产生普通人的诸多误解。科学界普遍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普通人却不相信,而这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不幸。比如数百位诺贝尔奖得主支持的“黄金大米”本是一项能挽救无数生命的伟大发明。缺乏水果蔬菜摄入导致的维生素A的缺失,使得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从而寿命越低于富裕地区。而黄金大米赋予水稻合成维生素A的能力,若是能够大规模推广,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帮助到贫困地区的人们的。

只可惜由于普通人不明白转基因背后的科学道理,认为天然的一定是安全的,合成的就有问题,从而拒绝这种本来可以拯救生命的发明,黄金大米最终没能走出实验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本质上也是是改变了水稻的基因,另一个最显而易懂的例子,人类驯化宠物狗实则改变了狼的基因,热带鱼、五颜六色的多肉,区别只是转基因技术使得改变更加高效。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无知,本来可以造福人类的科学成果被摒弃,不免令人深感惋惜。

温故能知新,知古方通今。了解历史,能让你更好地适应未来将会到来的变革。通过《基因传》一书了解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普通人被疾病困扰的无奈和苦涩时,科学家们为了造福人类,追求真知的坚韧是多么可贵。因而,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真正地融入到技术变革里,正是科普带给这个时代最大的价值。

本文作者Peter,留美计算机硕士,现任职于某生物科技公司,个人







































白癜风医生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jg/30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