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kindl电子书”免费订阅我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重量级著作,关于基因的书籍,豆瓣评分高达9.1。
书名叫《基因传》,其作者是悉达多.穆克吉。他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畅销书作家。
该书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
这本《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
比尔·盖茨评它为:利用史上最惊人的一张图来弥补缺憾。
他在书评中认为,技术是无道德属性的,它既非善也非恶。
技术的善恶完全取决于我们—不止是科学家、政府官员和财富足以创建基金会的人—对这些新技术的思考,以及这些技术应当如何被使用,又不应如何被使用。
阅读《基因传》会让你了解到你在这种辩论中能积极参与到那些方面中。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写基因的书你都能读得懂。
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据说作者在写完《癌症传》之后,忍不住追问,如果说癌症是生物体畸形变异的话,那么生命正常的变异与传承又是什么?
于是就有了《基因传》这样一本同样详实有趣又充满人文色彩的大部头,也可以被视作《癌症传》的前传。
书中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你所有关于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找到新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基因?
专业的解释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通俗一点来说,一个生命体的生长衰病老死都与基因存储的信息有关。
既然基因是生物信息存储的单位,又影响到了生命体的生物信息,普通人会认为人类基因存储了构建人类身体限期的蓝图,可以决定我们全部的身体生理与心理特征,换句话说掌握了基因就可以克隆出一模一样的生物体。
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认知太简单、太黑白分明了。其实,基因的世界要复杂也混乱得多。
比如说,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为什么人人相似却又千差万别?
生命的演化过程里,是什么在背后决定着这一切?
直到基因的发现,才让我们终于无限接近这些大问题的真实答案。
整本书写了位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
a.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惊心动魄,如大片一样精彩。
b.纳粹德国利用“优生学”理论,让集中营成了世人心中永恒的伤疤。
c.你以为科学家之间都应该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实,他们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记斗争。
d.一个在学校里表现“良好”的美国小女孩,却和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一起被认定为“智障人士”。
.你以为你是女人,我以为我是男人,但基因说,我们可能都错了。
……
这些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
以下是部分书摘:
“基因”的概念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本书讲述了基因这个科学史上最具挑战与危险的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未来。我使用“危险”这个形容词来表述并非危言耸听。
在整个20世纪中,“原子”“字节”以及“基因”这三项极具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得到迅猛发展,并且成功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到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尽管这些概念在19世纪时就为人们所预见,但是直到20世纪它们才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概念在问世之初只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可是它们后来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对文化、社会、政治以及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截至目前,这三项概念在结构上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框架均由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构成:例如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元,字节(或比特)是数字信息的最小单元,而基因则是遗传与生物信息的最小单元。
为什么这些最小可分单元聚沙成塔的属性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由于物质、信息与生物均具有固定的内在结构,因此只要理解最小单元组成就可以把握整体情况。
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Stvns)曾经写道:“化零为整,化整为零。”他指的是语言表达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尽管句子本身的含义要比每个单词更为丰富多彩,但是你只有在理解每个单词的基础上才能读懂整句话的意思。而基因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元也会遵循这个道理。任何一个有机体的结构都要比组成它的基因复杂,但是你只有先了解这些基因才能领悟其玄妙之处。
19世纪90年代,当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dVris)偶然接触到基因概念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量相对较少的某些因子经过不计其数的排列组合后形成了整个有机世界……就像研究物理与化学需要回归到分子与原子层面一样,我们需要通过生物科学手段来了解基因在大千世界中发挥的作用。”
不仅如此,《基因传》也从宏大的视野和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怀,用极讲究的叙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讲了个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