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ily
导读: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有些人对某种疾病易感,而有的人却不易感。遗传变异(geneticvariants)是引起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我们对“基因”、“DNA”等这些名词已不再陌生,但找到遗传变异与某个表型性状之间的关联,却并非易事——传统的生物学中心法则为我们描述了遗传信息传递的经典法则,即DN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前体信使RNA(pre-mRNA),随后pre-mRNA中非编码蛋白部分会被相关酶“剪切”掉;最后,pre-mRNA中编码蛋白部分“连接”到一起,形成成熟信使RNA来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完成基因的表达。
然而,已有诸多研究挑战了该经典法则,表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不仅仅受到编码区DNA/RNA的影响和调控:例如人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大多数遗传变异均发生在非编码区点位;基因组变异对表型性状的影响也并不一定仅通过调控基因表达量来实现,还可能通过pre-mRNA的可变剪接造成RNA成分变异来影响。
西湖大学杨建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遗传变异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联。在过去几年内,团队已提出了一系列统计遗传学分析方法,鉴定出大量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易感关联的基因组变异位点(简称“疾病易感位点”)。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也产生了新的疑问——杨建教授表示:“我们通常认为,基因组变异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量实现的;但我们发现,有很大比例的疾病易感位点不能被这种机制所解释,有时候一个基因组变异位点不影响任何基因的表达量,却仍然对疾病易感性有显著影响。”
经过进一步研究,杨建团队推测,解释上述现象也许可以从研究可变剪接造成的RNA成分变异入手——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