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王盈颖
近日,因为一篇新发表的论文,一路高歌猛进的基因编辑和它备受瞩目的CRISPR技术再次受到人们谨慎目光的审视。
当地时间5月30日,《NatureMethods(自然方法)》期刊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体内使用CRISPR–Cas9编辑后意想不到的突变》的文章。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经过CRISPR基因修饰的小鼠发生了上千个单核苷酸突变、多个位点的大片段缺失或插入。这些突变都是目前实验室常用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所无法检测到的。
基因编辑指的是人为地对基因进行剔除、插入、修复。经过锌指蛋白和TALENs两代基因编辑技术之后,借用自然界规律的后起之秀CRISPR因为技术门槛低、效率高,成为目前全球实验室最为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中文全称是“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化用的是细菌免疫系统应对噬菌体的特殊机制,在向导RNA的带路下,用Cas9蛋白对目标DNA片段进行切割。
但CRISPR并非完美,它的脱靶性一直被诟病。所谓脱靶,指的是CRISPR系统可能会“伤及无辜”,除了人们想改变的目标基因外,对其他基因做出改变,从而可能产生副作用。
自从CRISPR系统问世以来,科学家们都在想尽办法提高CRISPR系统的特异性,减少脱靶现象。通过计算机模拟程序,科学家现在可以知道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CRISPR可能会无意造成哪些区域突变,然后单独检查这些区域。
但最近发表的这篇文章认为,此前人们对CRISPR脱靶效应的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