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习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题

1.在某一个种群中,隐性性状者占16%(等位基因用A、a表示),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A.0.48:0.36B.0.26:0.24C.0.16:0.48D.0.36:0.48

1.D。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隐性性状者为16%,即aa=16%,a的基因频率是a=40%,A的基因频率是A=1﹣40%=60%;因此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60%=0.36,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40%×60%=0.48,因此: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0.36、Aa为0.48、aa为0.16。故选D。

2.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AA,Aa为灰色,aa为黑色。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60%为AA的个体,40%为aa的个体,群体中随机交配,其子代中Aa的比例是()。

A.64%B.48%C.36%D.16%

2.B。解析: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中有关基因频率的计算。由题意知,只有BB和bb个体,他们随机交配有3种组合:①AA×AA②aa×aa③AA×aa,其中①②交配后代分别是AA、aa,只有③后代中有Aa,其基因型频率是60%×40%×2=48%。故选B。

3.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敢锈病)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

3.B。解析:感染锈病之前,T基因频率=20%+60%×1/2=50%;感染锈病之后,基因型为tt的个体被淘汰,TT和Tt所占的比例分别为TT占1/4,Tt占3/4,T基因频率=1/4+1/2×3/4=5/8=62.5%,B正确。

4.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和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25%

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C.第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4.A。解析:种群①在25代时基因A的频率为75%,所以a为25%,aa的频率为25%×25%=6.25%,A错误;个体③的种群数量最大,所以个体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B正确;代后3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差别较大,可能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A。

5.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型(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

C.抗性个体RR:Rr=1:1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5.D。解析:由于Rr生存力最强,所以r的基因频率最终接近50%,不会变为0,A错误;RR个体对维生素K高度依赖,因此在维生素K缺乏的环境中,基因型为RR个体逐渐减少,基因型为rr个体逐渐增加,B错误;基因型为RR因为缺少维生素K而逐渐下降,Rr数量会逐渐增加,C错误;由于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的生存能力是rrRrRR,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的小鼠的生存能力是rrp=""

6.在某一个种群中,隐性性状者占16%(等位基因用A、a表示),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

A.0.48:0.36B.0.26:0.24C.0.16:0.48D.0.36:0.48

6.D。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隐性性状者为16%,即aa=16%,a的基因频率是a=40%,A的基因频率是A=1﹣40%=60%;因此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60%=0.36,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40%×60%=0.48,因此: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0.36、Aa为0.48、aa为0.16。故选D。

长按扫描







































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会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jgongshangzhuce.com/jygn/23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