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整理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南风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1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大多数NSCLC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治疗以化疗等全身性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NSCLC的分型由过去单纯的病理组织学分型,进一步细分为含不同驱动基因的分子亚型。而针对驱动基因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因其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特别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间变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的发现,在NSCLC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鉴于在NSCLC患者中检测EGFR、ALK基因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美国和欧盟的权威学术机构均已制订出各自的检测和治疗指南。为了规范我国该领域的临床实践,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年组织我国专家制订了本指南并于年更新,本指南为更新《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性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版)》,中国医学科学院石远凯教授等业内专家参与了指南的修订,指南于近期发表在《中华肿瘤学杂志》中。
共识为四部分,分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ALK融合基因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小编摘选了共识的部分精彩内容供大家学习。
共识全文请见左下角“阅读原文”
1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目标人群:推荐病理诊断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具有腺癌分化或不能分型的NSCLC患者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不吸烟或活检标本诊断的鳞癌患者也应进行检测。
2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NSCLC治疗: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包括:19外显子缺失突变,21外显子(LR、LQ)和18外显子(GX)点突变以及20外显子(SI)插入性突变。同时应未检测出20外显子TM突变。
1.一线治疗:
推荐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患者一线进行EGFR–TKI治疗。
2.二线治疗:
推荐之前未使用EGFR–TKI治疗的敏感性突变患者二线进行EGFR–TKI治疗。
3.维持治疗:
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一线化疗获得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稳定的患者可进行EGFR–TKI维持治疗。
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具有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的NSCLC患者,不推荐EGFR–TKI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3ALK融合基因检测的目标人群:推荐病理诊断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具有腺癌分化或不能分型的NSCLC患者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不吸烟或活检标本诊断的鳞癌患者也应进行检测。
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治疗:推荐: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应进行克唑替尼治疗。
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具有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不推荐克唑替尼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EGFR和ALK这两个靶点的发现和相关药物的研发,使NSCLC的治疗进入了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时代,针对这两个靶点的检测和治疗意义重大。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专家委员会将定期更新本指南。
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常建华(医院肿瘤内科)、韩宝惠(上海医院肺内科)、韩晓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医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何建行(广州医院胸外科)、黄诚(医院肿瘤内科)、焦顺昌(医院肿瘤内科)、李凯(医院肿瘤内科)、梁智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病理科)、林冬梅(医院病理科)、刘卫平(医院病理科)、刘晓晴(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肺部肿瘤内科)、刘云鹏(中国医院肿瘤内科)、卢铀(医院胸部肿瘤科)、邵建永(医院分子诊断科)、王长利(医院胸外科)、王孟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呼吸内科)、王征(医院病理科)、伍钢(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肿瘤中心)、吴密璐(医院肿瘤科)、杨向红(中国医院病理科)、杨跃(医院胸外科)、余萍(医院肿瘤内科)、曾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病理科)、张兰军(医院胸外科)、张树才(首都医科医院肿瘤内科)、支修益(首都医院胸外科肺癌诊疗中心)、周彩存(同济大医院肿瘤科)、周晓燕(医院病理科)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