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年9月26日-30日,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年CSCO学术年会(CSCO)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医脉通有幸采访到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教授,就结直肠癌治疗的NGS检测、靶向治疗新进展和MDT团队三大问题做出介绍,以下为详细内容。
医脉通:张教授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医脉通的采访,二代基因测序(NGS)在结直肠癌领域应用现状如何?大规模的推广有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苏展教授:目前,NGS在肿瘤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结直肠癌领域中相对落后。
NGS的Panel设计尚不成熟,这是NGS推广的一大挑战。今年在美国ASCO的分子肿瘤研讨会上,专门介绍了美国已开展的一些应用于临床的NGSPanel。比较遗憾的是,各研究机构推出的肿瘤二代测序Panelb包含的基因不尽相同。
而若将NGS检测开展为全基因测序,将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和精力耗费。连美国等高度发达国家,都对全基因测序的推广持保守态度。如果对所有肿瘤患者均行全基因测序测序检测,各瘤种之间并无区别,是比较不切实际的。
我们还是应该针对肠癌患者应推出对肠癌有指导意义的Panel,乳腺癌患者也应该有乳腺癌的Panel,其他瘤种亦如此。但是,目前还未出现一个非常成熟又为大家所接受的NGSPanel。
虽然Panel设计的不成熟对全基因测序在基础、临床研究中的开展影响不大,但是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全基因测序的现实意义较小。这是NGS检测开展的最大困难之一。
但是,NGS全基因检测在经济条件有保证的前提下,也是可以实行的。在美国一些大型的肿瘤中心,在原有MDT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新的“分子肿瘤MDT”模式,全基因测序主要针对如下患者:
1)一些转移的、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患者;2)经过多线治疗已经无标准治疗可用的患者。
通过全基因测序,可以对大约20%的患者的诊疗策略选择有所帮助。基于检测会找到特殊的基因突变,即使在该肿瘤中无针对该基因突变的药物,但如果针对该突变其他肿瘤中已有适用的药物,医生可能也可以将该药物用于这类患者,即跨种用药,使患者有一定获益。但是,这种用药模式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医脉通: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方面最近出了很多的数据更新,您是否可以简要的总结一下靶向药物治疗策略中有限的新研究,带给我们有哪些期许呢?
张苏展教授:今年,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进展不多,主要为两个抗EGFR药物(有可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和一个抗VGFR药物(目前无可预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与乳腺癌和肺癌相比,肠癌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虽说进展缓慢,但是仍有一定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今年国内的临床研究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呋喹替尼和进口的瑞格菲尼,用于结直肠癌患者三线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获益。
第二,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联合方案也是主要进展之一。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开展VEGFRI联合EGFRI的临床研究,结果却表明,联合方案只增加了副作用并未增加疗效。
从去年的ASCO开始即逐步有临床报告显示,单抗类药物与口服TKIs联合应用,对一些特殊患者疗效较好。
如维罗非尼是一种BRAF突变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甲状腺癌。10%左右的肠癌患者存在BRAF突变,其预后和治疗反应往往较差。
今年ESMO上的一个报告中表明,EGFR抗体(西妥昔单抗)联合维罗非尼治疗BRAF突变的患者疗效较好,PFS可延长近三个月。另外,MEK基因抑制剂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有一定进展。
并且,在呋喹替尼获得初步疗效证据后,是否可以联合现有的单抗类药物进行进一步探索,也十分值得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都有哪些白癜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