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爸;来源/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前几天,有个朋友向我咨询,说她有一位闺蜜是学霸,对儿子要求很高,凡事都要按照她的意愿来,结果在妈妈眼里,孩子几乎没有优点——不听话,学习不上心,上课走神!妈妈焦虑,孩子苦恼……妈妈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为什么孩子还养成这样,现在她都快崩溃了……
我跟她说,做公号这几年,我接到的亲子育儿的问题咨询不计其数,大部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误信了下面这句话: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最后画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还挺有道理!但这绝对是一个最坑爹妈最坑娃的说法,没有之一。
把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就会忽视了他们天生会带有的一些品质和倾向。
对家长来说,这是很糟糕的一个比喻,原因是家长会很焦虑,会觉得自己的一笔一画都至关重要,所以会试图去权衡和决定孩子生命中的各种决定,每一个决策都战战兢兢,生怕哪一笔没画好,毁了这张画。此外,家长也会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路线成长成而烦恼不已。
对孩子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很糟糕的比喻。理由同上——有这么一个无比焦虑、无时不刻想把自己往既定轨道上拽的家长,能过得好才真是活见鬼!
可以说,把孩子比作白纸,这本身就是最毁孩子的一句话,说是孩子的头号毒药也不为过。
美国著名的认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tevenPinker,就曾在其著作《BlankSlate(白板)》旗帜鲜明地批驳过把孩子当成一块白板的“白板理论”。
1孩子的智商,受基因的影响十分巨大,
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大
在哈佛上课时,Pinker教授就在课上分享过一张图表,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基因对IQ的影响(图中表现为两曲线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大。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张图。纵轴是智商相关性,横轴是年龄。上面那条线,是同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下面那条线是异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要高于异卵双胞胎,所以他们的智商相关性也较后者为高。
我们可以发现,在孩子成年后,同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基本不变,而异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却大幅下降。这中间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基因对智商的影响其实是变大了。
这怎么解释呢StevenPinker在课上是这么解释的:
智商的两大影响因素是:基因、环境。表面上两者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它们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
因为基因的不同,不同的孩子会做出不同的环境选择。比如,生性活泼的孩子会选择跳舞,内向但对数学敏感的孩子可能就喜欢选择在安静的地方刷题……在这些双胞胎孩子未成年的时候,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里(即共享环境,sharedenvironment),自主选择环境的权力比较少,所以这些异卵双胞胎的智商相关性相对比较稳定。而成年后,他们会因为基因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天生的倾向,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每一次对环境的选择又会放大基因的影响。
比如,爱跳舞的孩子可能会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追逐努力,未来可能会成为职业舞蹈家,印证了她体内有运动基因的事实。而爱刷题的孩子,思维能力越来越强,长大后可能会成科学家或金融家,这个结果更放大了自己身上的数学天赋。
所以你知道了,孩子压根就不是什么白纸,他是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随着年龄越大,基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大。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之一,其作用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不会有“在白纸上作图”这种开天辟地般的效果了。(当然,我们必须强调,这是假设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的,虐待孩子,或者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非常大的负面作用的。)
看到这个结论是不是特别惊讶?别急,还有更重磅的消息在前方等你:
2孩子的性格,受基因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气质
很早之前,我们就注意到一个现象:同一个爹妈生出来的孩子脾气秉性却可能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俗语。
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上个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Thomas)和史黛拉·切斯(StellaChess)发现人们在分析孩子行为时,遗漏了一个关键维度——就是孩子的“天生气质”,英文为temperament(一般翻译为气质、性情、性格)。
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性格气质表现,而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直稳定存在。
在对数百名孩子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总结出了9个可以明确测量的气质维度:
①孩子行为的活跃度(ActivityLevel)
②孩子生物钟的可预测性(BiologicalRhythms)
③孩子对于新东西的反应(Approach/Withdraw)
④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性(Adatability)
⑤孩子的敏感度(Sensitivity)
⑥孩子的心态(Mood)
⑦孩子对事情反应的激励程度(IntensityofReaction)
⑧孩子是否容易被分散注意力(Distractability)
⑨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Persistence)
正是这一研究成果,让父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