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帅领研究团队,利用猴子单倍体神经干细胞成功“破译”了河豚毒素的两个潜在靶点基因,并通过基因敲除试验,让神经类细胞获得河豚毒素抗药性。这项研究或将使河豚中毒者“有药可救”。介绍该工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干细胞与神经发育领域学术期刊《Development》上。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高继慧教授团队孙飞副教授为第一作者的题为“原位高含量氮掺杂碳纳米球体合成增强正负极电容储存活性构筑4.5V高能量密度全碳锂离子电容器”的研究论文发表于《纳米快报》上。锂离子电容器(LIC)综合了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特点,有望获得良好的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董蜀湘课题组发现一种廉价的锆钛酸铅(PZT)基驰豫压电陶瓷拥有最高的压电应力电荷常数(e33),同时拥有较高的有效压电系数(d33*)和较低的机械谐振阻抗。课题组利用该压电体进行振动能量回收应用,发现在谐振动引起的振动惯性力(~0.29N)的作用下,该压电体产生的最大输出电流为2.5毫安,最大输出功率为14毫瓦。该成果在线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农学院钟上威研究组与邓兴旺研究组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文章首次鉴定了调控出土幼苗形态建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并阐明这些转录因子的互作关系与调控机理,构建了出土幼苗形态建成的转录调控分子信号网络。
厦门大学药学院周强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论文阐释了蛋白激酶中含有的组氨酸富集结构域可以通过相位分离对细胞基因转录进行调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概念,并为依托此机制进行的药物设计、筛选和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和新模型,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朱俊杰课题组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暗场显微镜技术,研制搭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耦合暗场显微镜,利用在金纳米膜表面组装的光驱纳米振子实现了对单个miRNA分子的动力学检测,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NanoLetters期刊。
信息来源:各高校北京中科专家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