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有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下面整理出了必修二教材中的易错点,还配有解析!看过之后,一定要记牢别混淆了哦!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序号
易错点
解析
1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非适用于所有遗传。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不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遗传以及原核生物的遗传,且其实质体现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2
基因分离定律中的“分离”,不是性状的分离,而是等位基因的分离。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该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包括位于常染色体上和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不能只说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这些基因也都是非等位基因,但是他们不能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也有很多非等位基因,他们只能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或者发生交叉互换,也不能够进行自由组合。该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能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遗传,包括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以及一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4
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相同,但数量不相等。
雌雄配子都有两种(A和a)类型,且雌雄配子中都是A:a=1:1;一般说来,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数。例如,动物的精子数远比卵细胞数多,植物花粉远比卵细胞数多。
5
“复等位基因”并不违背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原则。
复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依然是成对存在的。因为不管有多少个复等位基因,在一个个体的体细胞中,只会存在复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两个。如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A型血基因型是IAIA、IAi;B型血的基因型是IBIB、IBi;AB型血基因型是IAIB;O型血的基因型是ii。IA、IB和i是复等位基因,但一个个体的体细胞中只会存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也就是“成对存在”,IA、IB和i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的体细胞中。当然。某个细胞异常除外。
6
遗传规律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才能表现出预期的近似分离比。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概率表示的是一种可能性,样本不够大时,实际情况跟预期往往有较大差异。例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四只小豚鼠,分离比不一定是预期的黑:白=3:1,也可能是2:2或者1:3或者全是黑色或者全是白色。只有多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小豚鼠足够多,才会出现预期的分离比接近于3:1。
7
种皮、果皮、胚和胚乳的遗传问题分不清。
果皮(包括豆荚)、种皮分别由子房壁(母本体细胞)、珠被(母本体细胞)发育而来,基因型与母本相同;胚(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与其发育成的植株相同;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基因型为母本配子基因型的两倍加上父本配子的基因型。
8
自交与自由交配分不清。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对于植物,自花传粉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自交方式。对于动物(雌雄异体),自交强调相互交配的雌雄个体基因型相同,而自由交配指群体中所有个体间都能够随机交配。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9
转化因子和遗传因子的本质分不清。
转化因子是格里菲斯在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时提出的,其本质是DNA;遗传因子是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试验时提出的,其本质是基因。
10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能使小鼠死亡。
使小鼠死亡的是活的具有毒性的S型肺炎双球菌。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只是转化因子,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导致小鼠死亡。
11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肺炎双球菌都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
转化率其实是很低的,这跟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的纯度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R型细菌的DNA上整合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为S型细菌。
12
在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没变性失活。
在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在加热过程中,高温也使DNA氢键断裂,双链解开而发生变性,但温度下降后,双链又可以自动恢复,所以,DNA并没有失去活性。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3
C、H、O、N不能作为标记元素。
C、H、O、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用它们作为标记元素无法将蛋白质和DNA区分开来。
14
不能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
标记同一噬菌体。
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所以要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分别标记不同的噬菌体。
15
标记噬菌体时要用已经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不能用普通培养基。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中的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普通培养基中无法存活。
16
分不清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部分噬菌体还没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细胞外,经搅拌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主要是,搅拌离心不充分,有少量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导致沉淀物出现放射性。
基因的表达
17
混淆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概念。
遗传信息是指DNA(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存在位置是DNA(基因);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存在位置是mRNA;反密码子是指tRNA一端与密码子相对应的三个相邻碱基,存在位置是tRNA。
18
不是所有密码子都对应的氨基酸。
三种终止密码子是翻译终止的信号,不决定氨基酸,只有61种密码子有对应的氨基酸。
19
翻译时不会出现A--T、T--A配对。
翻译时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配对,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中都没有碱基T,而是都含有U,是A--U、和U--A配对。
20
翻译时核糖体沿着模板链mRNA移动。
翻译时mRNA不动,是核糖体由mRNA上的第一个起始密码子开始,向终止密码子方向沿着mRNA向前移动,读取下一个密码子,直到第一个终止密码子才脱离。
21
一个mRNA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相继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
因为翻译的模板链mRNA相同,所以合成的多肽链结构相同。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生物变异与进化
22
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不等于产生等位基因。
真核生物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成对存在,基因突变时产生的是等位基因;但真核生物的质基因和原核生物的基因通常单独存在,基因突变时产生的是新基因,而不是等位基因。
23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界定不清。
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而基因数目没有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的内部结构并没有改变,没有产生新基因,是细胞水平上的变化。
24
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群体中原本就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的改变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变化的环境只是把群体中具有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类型选择下来而已。
25
生物的进化和物种的形成分不清。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量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是质变。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也就是有量变不一定有质变,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也就是发生了质变一定也发生了量变。
26
种群和物种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种群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个体形成的群体。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同一物种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种群。
原标题:关于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易错点的辨析
赞赏